(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10/08/05

玉井慈濟大愛園區 歡喜入厝


99.08.03 佛教慈濟基金會

臺南縣玉井慈濟大愛園區8月3日下午舉辦入厝,行政院院長吳敦義、臺南縣長蘇煥智、南化鄉長陳金沛與本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蒞臨祝福,臺南慈中學生擊鼓迎賓,敲響住民新希望,將在園區安生立命打造嶄新的生活。

吳敦義院長手捧證嚴上人法語「十在心路」的磐石走入園區活動中心,放置舞臺上,象徵鼓勵住戶積極展開新生活。「十在心路」,為「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等法語是上人在八八水災時,有感而發所獨創的智慧法語,面對不同境界,應機對治,頗發人深思。

八八水災重建是一條辛苦漫長的道路,吳敦義院長表示:「風雨無情、人間有愛、慈航普渡、濟世助人」他解釋,八八風雨造成的惡水,將受災的鄉親財產奪去,但是人間有愛,慈濟等民間團體發揮大愛幫助鄉親,吳院長鼓舞入住鄉親重新建立溫馨的家園。

玉井園區經臺南縣府公告核准入住26戶,住戶鄉親來自南化鄉關山村、玉山村羌黃坑部落,與東山鄉南勢村五叉溝部落。今年3月21日動土,園區除住宅用地外,配置有社區中心及集貨場、滯洪沉砂池及閭鄰公園等,面積約1.95公頃之住宅社區。

臺南縣長蘇煥智也全程參與園區入厝活動,縣長表示玉井園區動土後,他多次前來園區瞭解工程進度,見到志工在炎炎夏日中,將近40度艷陽高照下在園區付出做志工,在在都讓他印象深刻與感動。他現場表達十二萬分的感謝,期盼入住鄉親在眾人的大愛下,打造幸福的家庭。 
 
入厝活動由貴賓代表、住戶與慈濟志工共同參與。鄉親在活動中心虔誠祝福,點亮心燈,並獻上虔誠最敬禮,象徵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也象徵照亮玉井遍灑大愛。活動中,並為園區入口精神堡壘舉辦揭碑,由內政部主任秘書翁文德、臺南蘇縣長、林副總等貴賓一起拉開紅色布條,揭開由石頭雕刻的慈濟法船標誌,象徵園區正式啟用,隨後貴賓參觀永久住宅,親自提供入厝禮與住屋鑰匙親自交給鄉親。

本會為入住鄉親準備精彩的入厝禮品,包括各項生活用品,此外,在入住禮中,每戶鄉親也會收到《用愛展現奇蹟─八八水災重建半年記》,以及一盤擺放著橘子、蘋果、發粿、湯圓等吉祥物品,誠心祝福鄉親入住平安吉祥、圓圓滿滿。此外,內政部社會司也致贈了入厝金,由內政部主秘翁文德親自致贈給入住鄉親代表,慈濟基金會林副總致贈鑰匙。

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今天是鄉親最高興的一天。」林副總勉勵鄉親,上人最大的心願,就是為每位鄉親入住園區打造世代安居的家園。八八滿週年前夕,感恩社會大眾對慈濟的肯定,期盼入住鄉親一起來打造台灣大愛的未來,彼此之間心手相連,世世代代安居。

眾人歡慶新居落成,入住鄉親特地準備拿手料理,讓貴賓、志工品嚐美食,他們默契十足示這是要感恩來自社會各界用心用愛興建園區。

住戶李學林自備湯圓食材,與鄉親及志工齊聚一堂歡喜「搓湯圓」。李學鎮的妻子阮玉映,從越南嫁到臺灣14年,她非常感恩志工一路陪伴,今早就到住在園區旁的志工陳滿妹住家,現場烹煮咖哩、越南粉絲和越南點心,她說:「我的感恩心透過越南料理傳遞給大家。」

另一位住戶何大華則率領子孫在園區活動中心旁的咖啡棚現煮500杯東山咖啡,他說:「咖啡豆是自己種的,不灑農藥,咖啡粉是親手用機器磨好。」這份用心即是要感恩參與建設永久住宅的工作人員與慈濟志工。

還有趙總財的太太王春珠則特地炒竹筍、野菜來宴客。趙總財表示,感謝政府,以及感恩法師以及慈濟基金會、志工建立舒適美觀的房子讓我們居住。他回想起八八水災那時的恐慌,山洪傾洩而下,他警覺危險,攜妻女緊急撤離,回到家園探望時充滿絕望,還好當時政府、慈濟等善心團體即時伸出援手,陪伴渡過難關,現在要入住園區,就是新希望的開始,深深祈求從今以後風調雨順。

八八莫拉克風災屆滿周年,一年來,慈濟匯聚全球52個國家的愛心,秉持善念共聚建造杉林、長治、玉井、高樹4個大愛園區,從地湧出近一千棟永久屋,提供逾4500位鄉親安心入住,一沙一石建構人間大愛,一磚一瓦見證世間長情。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證嚴法師靜思語:做事,一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度。

2010/06/29

車喝水就能跑 奪「能源諾貝爾」獎


99.06.29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林保光/高雄縣報導】「汽車加水就能跑」一直被視為天方夜譚,友荃科技董事長林文章偏不信邪,他組研究團隊實驗真假,結果成功地把氫氧能源應用到車輛,這項成果今年在全球能源獎空氣組拿下首獎,讓臺灣在世界發光。

有能源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全球能源獎,6月初在中非盧安達頒發,臺灣友荃科技以氫油車動力設備與美國、瑞典並列空氣組三強,最後打敗一百多個國家,抱得第一。

「麥克風差點都被我喊爆」,林文章回溯得獎剎那,至今難掩興奮,「太高興了,頒獎典禮中,能以臺灣名義播放影片,秀出臺灣、中華民國的國旗,讓臺灣被看見」。

友荃科技投入氫氧能源研發約20年,把水電解成氫、氧後變成熱能,應用到工業鍋爐、焚化爐及民生泡茶爐等,後來把核心技術再應用到汽車,開發出氫油車動力設備,率先應用到高雄市公車及世運接駁車。

林文章說,小時候他就聽說「汽車加水就能跑」,這種事好像「練肖話」,他一定要實驗看看,是真的還是假的!

五年多前,林文章成立專案團隊研發「氫油車」,公司不斷買中古車試驗,「已記不得燒爆多少具引擎了」、「為了研發,這廿多年來差不多都在燒錢」。

林文章說,氫油車原理是利用車輛裡少量電能,把水電解成氫和氧,輔助汽、柴油燃燒得更完全,提高引擎的效能;燃燒完全,相對二氧化碳就排得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告訴他,跑這麼多國家,頭一次看到水電解成氫氧的技術放到汽車,且是臺灣研發的。

已習慣被人笑傻子的林文章,今天將獲行政院長吳敦義接見,他雄心勃勃地說,高雄市四百多輛公車全改成氫油車,一年估計可減3千噸二氧化碳,相當種了6萬8千棵樹,「全球若都改用乾淨的氫能,氣溫減少個二度,也不是不可能」。

2010/06/18

臺北市長郝龍斌 愛用靜思文化產品、環保筷


99.06.08 旺報

臺北市長郝龍斌17日在上海參觀雙城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時表示,霹靂布袋戲在大陸、臺灣擁有廣大戲迷,霹靂布袋戲能將傳統文化再生創新,是臺灣文化的驕傲。

  郝龍斌參觀到霹靂布袋戲的攤位時,特別向上海市政府秘書長姜平表示,霹靂布袋戲是臺灣文化的驕傲,他的小孩就是霹靂布袋戲戲迷。霹靂國際多媒體董事長黃強華則表示,現場約有上百位大陸的霹靂布袋戲迷來捧場,很多還是遠從東北而來,目前臺灣以IPTV放送,在大陸已有數十萬觀眾。

  此外,郝龍斌還參觀臺北創意區,走訪西門紅樓創意市集,與設計工坊的年輕設計師進行互動。來到慈濟靜思書房攤位時,郝龍斌說,辦公室內所有文具都是靜思書房設計的,包括他自己的免洗筷,也都是慈濟設計的產品。

2010/06/07

臺鐵環保影像 一站一站展



99.06.07 聯合報

【記者陳金聲/高雄報導】
臺鐵高雄火車站紀念鐵路通車123周年紀念,昨天與慈濟在營業大廳舉辦「車站接力,守護大地」影像展,展出的照片都是慈濟會員深入世界各地拍攝推動環保及節能相關的畫面,每張都震撼參觀乘客的心靈。

這是高雄火車站首度與慈善機構合作舉辦的「藝文展覽」。展期至17日,接著移到新左營站(20日至7月1日)、岡山站(7月4日至15日)、臺南站(7月18日至29日)1站接1站的展出。

展出的主題包括「從搖籃到搖籃」、「源頭思想起」、「新能源恆循環」、「廢棄物回收密碼」、「災後新思維」、「以自然為師」等,近百幅的放大照片,都深刻記錄著世界各地推動資源利用、環保、節能的畫面。

例如,介紹巴西庫里奇巴市推動資源回收的1幅照片,就是拍攝市民撿資源回收物換取食物,另個城市都將經費用於興建足球場設施,但該市的市長「傑米雷勒」卻執意推動「綠色城市」,把經費用來購買食物給從事資源回收者換取。

高雄車站也印製「慶祝鐵路節123周年紀念」月臺票供民眾購買及收藏,但要到9日才開始發售,紀錄火車及鐵道風光的鐵道攝影展也在這天登場。

靜思語: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

2010/06/06

時令讀物﹕慈濟緣起


99.06.06 香港明報

【明報專訊】
定居香港的英籍記者及時事撰稿人麥克‧奧尼爾(Mark O’Neill)剛出版新書《慈濟》(Tzu Chi: Serving with Compassion)。這本二二一頁的書深入淺出地介紹臺灣著名佛教慈善組織慈濟功德會的緣起、組織、歷史、服務範圍、特色,乃至其創立者證嚴法師的生平和建立慈濟系統的歷程。西方宗教學(Religious Studies)界已有好些以慈濟為主題的專著,進行社會學的學術探討;在臺灣,以慈濟為研究主題的碩士及博士論文,更多達上百冊。本書以一般讀者為對像,向西方社會介紹慈濟,具有相當意義。

全書四部分共十七章,第一部分交代創立者證嚴法師生平與慈濟創立史,同時集中討論構成慈濟事業的幾項主要元素,例如醫院及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義工及媒體的組成等;第二部分隨即把討論轉向全球視野,以中國、印尼及南非及美國四國為例,分析慈濟如何從事沙漠缺水、失學兒童、南亞海嘯、愛滋病患、恐怖襲擊及颱風吹襲過後的救助工作;第三部分以心靈關顧及環保為題,介紹醫學院的教學遺體捐贈、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及骨髓移植、地震救助的工作;第四部分則簡介慈濟背後「人間佛教」理念的提倡者,當代著名學僧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也是證嚴本人的師父。

六六年成立 會員千萬

慈濟功德會成立於一九六六年,歷經四十多年的成長,如今已是一個有上千萬會員的龐大機構,分布三十餘國,另其僧團雖只有僧侶百餘衆,但有二十萬義工,在全球七十餘國對高達超過一千萬人進行醫療及其他救濟,其中包括朝鮮(北韓)、非洲及中東回教世界的多個國家。同時慈濟也建立了全亞洲最大的骨髓庫,並經營七座醫院,其中五座坐落在欠缺醫療系統照顧社區需要的臺灣偏遠山區,另還有一所電視台、一所佛教大學及上百間中小學。

首個境外團體到達川震現場

書中特別提及幾個非常獨特的事例,例如在○八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三日,極為罕見地,慈濟功德會能以首個境外救助團體到達現場。他們帶同百噸物資,展開救援工作。對於一個向來從意識形態層面對任何宗教都懷有強烈敵意,務根除宗教而後快,統治以來經常壓制宗教的政權而言,上述優先放行慈濟組織的反應恐怕使人感到意外。

此外,慈濟組織在九十年代印尼族群暴力衝突後參與社區救災及重建工作,期間成功引導及說服操縱印尼經濟命脈的少數華人,改變其歷來一貫在資源分配上排斥本土人的態度,願意與本土印尼人分享更多經濟成果,以重建與印尼人的公平關係。慈濟並因而以一個佛教團體的身分,獲得當地回教社會官民及教界三者的高度信任與肯定。

醫學教育上,除了強調醫學是一門專業學問外,也強調醫學實踐是人道實踐,其中最特別一點是醫學院的科學教育外,同時有面對生死的人文教育。醫學院且教導學生,視遺體捐贈者為有血有肉有生命與情感的人,而不只一具供科學研究及學習解剖的對像,並尊稱死者為「大體老師」。當遺體捐贈者彌留,學生要親身拜訪當事人及其家屬,並當面向一息尚存的捐贈者致謝,事後出席喪禮,與家屬共渡這一歷程,體會生命結束時的生離死別。同時以作為死者的後輩及學生身分,體會當中的情感,作為醫學倫理教育的一部分。

經由慈濟功德會的多年教育,如今願意在死後捐出遺體教學的人數,已超過慈濟醫學院本身教學所需,部分遺體轉交其他院校,唯一的要求是接受遺體的院校師生必須履行前述相同禮儀。

本書作者在挑選議題時,明顯以慈濟在社會醫療福利事業上的創新貢獻作為其討論的重心,但因為這是以一般人為主要讀者的介紹性讀物,基本上屬於對主要事件的平鋪直述,並沒有太多作者本人獨特的詢問及分析的角度。根據作者的理解,慈濟極有可能是到現階段為止,在華人世界中資源最雄厚及活動層面最廣泛的非政府組織(NGO),慈濟也是華人世界中,極少數能跨進國際社會的大型非政府組織。但極為弔詭的,是作為組成華人人口的最主要大國,即中國,卻是唯一未有設立正式慈濟支部。

對於這一奇怪現像,本書沒有正面提出詢問,其論述基本上只集中在慈濟的奮鬥歷程,而對於到底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政治及社會環境下,使其奮鬥得以可能,書中雖然有稍微觸及,但沒有提出完整及明確的分析。其實慈濟在社會福利事業上的幾次重大突破,包括成立醫院、籌建醫學院及大學,乃至跨出本土,走向國際,背後都涉及官方的國家體制與公民社會在如何看待「宗教自由」上是否達成共識。如果政府把「宗教自由」理解為僅限於個體內在信仰的選擇,完全不容許宗教涉及公共生活的層面,則無論慈濟如何奮鬥,也不可能出現本書所列舉的種種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慈濟雖然早在七○年代已活躍社區服務地方,但其公共服務重大建樹,其實都在八○年代中期後。其中一個主要背景是台灣官方在宣布終止實行長達四十年的軍事戒嚴法後,政治制度及社會在憲法回復常態下,開始逐步進入民主軌道,包括大量宗教組織在內的民間團體,才得以公開而合法地參與各種層面的公共事務,其中最關鍵的是包括宗教團體經辦大學、醫院、社區服務、包括電臺或電視臺在內的媒體,亦即無論在組織、人力及金錢資源、意識形態及活動範圍與方式上,官方都給予民間團體法律地位上的承認與充分保障。背後更深層的政治涵義是官方對民間組織的充分信任與

事實上,現代公民社會的制度及其基本價值觀給予宗教自由應有的完整保障,容許其以民間團體身分參與各種公共事務,該等團體亦每多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經受現代公共價值觀的洗禮,而在觀念、組織及行事上,學會對公民社會中成員的權利與責任有更成熟的掌握,這亦反過來使宗教團體成為其中一重要的橋樑,把傳統社會過轉為與官方不即不離,既合作又制衡的現代公民社會。

文 劉宇光
編輯 曾祥泰

2010/06/03

鋁罐變孔雀 吸管變蝦子


99.06.03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
慈濟志工李雪娥有一雙巧手,能把壓舌板變成拖鞋吊飾,穿到褪色的牛仔褲縫縫補補,又是一時髦的手提袋。8年來,她到處教人把廢棄物變成美麗的手工藝品,同時也推廣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堪稱環保DIY達人。

昨天上午,李雪娥到花蓮縣吉安鄉的永安社區活動中心,教導永安福氣站的阿公阿嬤們,把回收布料變成應景的香包。她先把回收布料裁剪縫好,灑上香料棉花,製成半成品,再帶到現場教導阿公阿嬤們用針線密密縫好,接上中國結、串珠,短短1 個小時,人人手中都有1個漂亮的環保香包。

李雪娥從小就很會做手工藝,她不好意思的說「以前都是買東西來做」。直到她加入慈濟,學到要惜福、資源再利用,8年前投入環保DIY的實作領域,每個月在7個福氣站為老人家上課,也常受邀到校園教學。

雖年屆60,但李雪娥活力十足,創意更源源不絕,巧手幻化出許多有趣作品。喝完的鋁罐變成1隻開屏孔雀,吸管成為可愛蝦子飾品,連鋁箔包都可成為1頂色彩鮮艷的帽子。而她讓人敬佩的地方是將DIY作品,送人結緣或拿到慈濟精進小站義賣,做為病患基金,「把垃圾變黃金,再用來行善。」

靜思語:真正的解脫是在眾緣中付出而得,也是在眾緣的煩惱中解脫。

2010/05/29

揮別八八風災陰影 大愛園區見希望


99.05.20 高雄杉林

原本家住六龜寶來山區的穆先生,曾在高雄縣山區開過餐廳、經營過停車場,但一場八八水災卻沖走他精心經營的事業與家園。也因為這場水災,讓穆先生認識了慈濟,開始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上人靜思語,也走進慈濟開設的木雕及導覽職訓課程,重新找回自信心。

為了感恩慈濟為他們重建家園,他率先在自家庭院種植綠色植物,「想說先給它綠化一下,至少讓觀光客來這裡時候,看到大愛園區都有種花,才有朝氣啦。」

而高雄靜思堂慈濟四十四週年布展,慈濟至工熱情邀約,穆先生也義無反顧全心投入,對他來說,慈濟人早跟家人沒兩樣,也因為接觸慈濟讓他重生,找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價值。「很喜樂,真的很開心,總算有個地方讓我真正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一場水災,雖然奪走家園跟事業,不過因此學到更多體驗跟技藝的穆先生認為,他所獲得的,遠比所失去的還要多。(大愛新聞/許文玲、蕭宏澍)

靜思語:人生因為有責任而踏實,若逃避責任就是虛度人生。

慈濟海地送愛不輟 覓地搭建簡易屋


99.05.19 大愛新聞

海地地震至今過了四個多月,不過慈濟志工在當地的關懷仍未間斷,四個月過去了,當地鄉親依舊只能以帳棚為家。為了能儘速改善鄉親的生活、關懷當地災民的生活,慈濟志工開始尋覓當地可以搭建簡易屋的場所。

在維和部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距離OECC慈濟海地賑災協調中心約四十分鐘車程的Gaubok。

慈濟志工邢敏與神父約瑟‧杜蘭:「我們來自臺灣,我們本會在臺灣慈濟基金會。」

這是約瑟‧杜蘭神父第一次見到慈濟人,儘管彼此的宗教信仰不同,不過那份疼惜海地鄉親的心,卻是相同強烈。

慈濟志工邢敏與神父約瑟杜蘭:「這種材質比帳棚堅固,可使用一到兩年。」

談論著海地中長期的陪伴與重建願景,杜蘭神父跟慈濟人一見如故,這所歷史悠久的聖查爾斯(st. Chares Seninayr)神學院擁有三百多名學生,地震至今已經過了四個月,神學院學生卻仍住在帳棚,並在簡陋帳棚下上課,慈濟簡易房屋成了改善學生現況的生機。

維和部隊現今儼然成了慈濟的前勘人員,從當地鄉親的需求到地形、地物無不謹慎評估,嚴謹的會勘態度,就是希望有效改善海地人民地震後的生活窘境。

許文玲 王昭中 海地報導

靜思語:沒有患得之心,就沒有患失之苦。

2010/05/27

正修科大慈青週 自備餐具免費吃蔬食餐



99.05.27 聯合報

【記者╱李恩慈】正修科技大學慈青社為了推廣「蔬食理念」,特別與鳥松慈濟義工媽媽在學校舉辦「慈青週」活動,只要師生自備環保餐具,就能免費享用「蔬食午餐」,讓全校師生一同分享蔬食料理美味,並將正確環保觀念帶進生活裡,並喊出「時代青年千萬素、減少百萬CO2」口號,希望大家共同愛護地球。

2010/05/26

華碩電子書 「證嚴法師」試用

99.05.19 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臺北報導】
繼兩年前以Eee PC掀起小筆電風潮後,華碩準備在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推出新款電子書與平板電腦產品,找上慈濟的證嚴法師當試用者。證嚴法師建議,華碩要提升電子書的反應時間,而且最好讓使用者能直接在裝置上面寫字。

國內慈善團體慈濟將使用電子書閱讀佛教經文,並紀錄捐款,華碩開發新產品,施崇棠請證嚴法師給建議。彭博報導,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表示:「證嚴法師有耐心,最能勝任這份工作。他有些點子可能不太一樣,但我要求華碩開發小組人員接受她的建議。」

華碩昨天發出媒體邀請函,準備在5月31日,也就是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展的前一天舉辦大型國際記者會,主題為「全新數位玩意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ew Digital Gadget) ,預計發表電子書、平板電腦等相關的連網裝置。隨著小筆電熱潮降溫,以及蘋果iPad平板電腦,和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來勢洶洶,華碩正在思考新的可能性。施振棠表示,華碩電子書採用友達旗下達意(SiPix)的電子紙,相較於Kindle採用元太旗下E-Ink 的技術,華碩的電子書價格也只有Kindle的一半。

華碩沈振來日前預告,華碩即將推出EeePad平板電腦,將改善iPad不能外接USB、沒有配備網路攝影機、不支援Flash程式等四大缺點。

鎮另外在內容上,華碩將會與「巨人級」的國際夥伴攜手合作,要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對新產品信心滿滿。

靜思語: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