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07/05/31

慈青精神
Tzu Chi Youth Volunteer Spirit


許多慈青表示,自接任幹部以來,即遭遇不少人事挫折,但總將之視為成長的助力,若經得起人事磨練,相信以後不論到任何地方都能從容自在。有的同學說,雖然幹部責任重大,但在校之學業及操行成績也得高分,之所以能在學業與慈濟活動中兼顧,是因為在慈濟學到「多用心」及「做就對了」

上人開示時,言及人事磨練的必要,及正信信仰的重要。「大家在父母心中都是一塊寶,都是家中的少爺、小姐。但加入慈青就不同了,必須經得起人事的磨練。人在世間,總要接受磨練才能成器。希望大家要磨得對人能低聲下氣,對事能專注認真,一切都要圓融、真誠、善良、美好。

寒暑假期間,許多慈青也加入營隊活動,帶領學員學習生活規矩及樹立人生正確價值觀。「大家都很用心,都做得很辛苦;然而,歲月不饒人,慈青的精神一定要傳承下去,帶領更多年輕人涵養慈濟精神。所以很感恩學長負起培養學弟妹的責任,對於新任幹部,我也期待大家不要畏難,要勇於承擔。」

「我的字典中,無一『難』字,我常以此自勉。事實上,世間沒有難倒我們的事,怕的只是自己不肯用心精進,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只要真正有心,世上哪有困難可言!

身為幹部,不要只想領導很多人,應該要重『質』而非重『量』;能夠好好帶出幾位有心人,自然能有力地在校園推展慈濟。就如我當初成立慈濟,也不過是三十位會員而已,你們的成員比我當年會員人數多,所以更不能洩氣或畏懼,要提起勇敢的心來挑起一切責任。」

年輕人大多懷抱理想,喜好追求真理,但稍一不慎,恐迷失於不正確的信仰而走火入魔。上人特別強調,大家專心學業之餘,在選擇學校社團時,凡是對人群有貢獻、對己有磨練的社團,就可去參加。至於信仰,則要非常小心!慈濟雖是佛教團體,但宗旨不在宗教儀式,而是啟發人的良知,教人在社會上發揮良能。若胡亂跑道場,迷失於宗教型態,信仰偏差後要再回頭就很困難了。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企業與個人篇
"Global warming" Faced with Taiwan :Business and personal

2007高雄燈會Kaohsiung Lantern Festival.作者: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
Writer by Zhang,Dai-Ping,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reporter(TBS).

《企業篇Business》


2007年4月3日的午後,建國南路上的台北市立圖書總館聚集了許多產業界的領袖,到訪的貴賓包括中美和董事長陳朝威、台灣證券交易所所長陳樹、經濟部工業局、福特六和、中華電信、中鋼等各大企業主管階層菁英,一同參與「第三代GRI(G3)永續性報告書綱領」發表儀式。所謂的報告書,說穿了就是資訊透明化,這個報告書與我們熟知的公司財務報表不同的是,它所公開揭露的是企業內部在環保與社會公益上的效績,未來這些資訊都會成為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在環境保護上耕耘許久,尤其是近幾年來全球持續關注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正隆紙業在2005年拿到全球第一張溫室氣體管理與查驗的ISO
14064認證,永豐餘造紙與廣源造紙在這方面也也做得有聲有色,其它像是石化與化工業的中油、中美和、杜邦,鋼鐵業的中鋼、水泥業的台泥、亞泥等,都在溫室氣體減量上受到肯定的企業。



在這次的採訪中,我們深入半導體產業旺宏電子,了解它們是如何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還能做到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同時也將探討紡織產業代表台南紡織化纖廠,看如何在產業外移、編制縮減、利潤大不如前的處境下,還能投資在環保的工作上。在這股新興的綠色角力戰中,看大家的各憑本事。



《個人篇Personal》



從我們起床那一刻起,就不斷的在產生二氧化碳,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呼出的氣體而已,在日常生活作息中,都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痕跡。很直接相關的就是水跟電的使用,節能的生活相對的也是低碳的生活,能源本來是跟二氧化碳息息相關。



為了讓大眾更清楚知道在生活中製造了多少的碳,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帶入了國外溫室氣體計算機的概念,只要輸入數字就可以知道,你的生活替地球增加了多少二氧化碳。在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萬噸,相較於2頭大象的重量,而這個數字大多可以透過個人行為的改變,而有所降低。例如:捨棄一人一車的方式,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共乘、多利用網路傳輸減少紙張的使用、少搭短程電梯改走樓梯、順手關燈關水、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多肉食、隨手帶餐具減少免洗碗筷的使用等,一些簡單的動作,卻能夠替地球減少溫室氣體的負擔。



另外,在消費的觀念上也要有所改變。在一直都以儉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的江慧儀眼中,許多物品都是珍貴的資產,可以一再地重複使用。面對購物這個難纏的人性慾望,一場艱困的拔河戰,在內心該買與不該買之間擺盪,若能時時捫心自問是否真的需要,也許就能降低不少不必要的消費,而在進行必要的消費時,也要選擇節能的商品。



除了靠個人行為的改變之外,政府也該做整體的規劃,讓民眾能順利以及方便的購買綠色產品,例如:增加產品的品項、標示待機能源、給予優惠補助等,甚而在整個產業製程當中就要求無污染排放和可回收處理,從源頭設計到進行必要性的消費,打造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環境。



珍惜資源是我們應該要發自內心的反省,如果當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入環保的想法;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思考如何才能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學習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才是和地球永存、生生不息的道理。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本文內容版權均歸公共電視與其所屬之台灣公共廣播集團所有

2007/05/30

無語良師以身作則的大捨,教導家人放下不捨
Body donation all left behind and advising family members reluctant to lay down their feelings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Hualien Tzu Chi Hospital,Taiwan.
撰文/許秉瑜、曾詩茹
Writer by Xu,Bing-Yu & Zeng,Shi-Ru

慈濟大學推動大體捐贈,自1995年首獲彰化林蕙敏女士主動捐贈遺體後,截至2005年底共計有16,832人填寫遺體捐贈志願書。大體老師又稱為無語良師,是成就準醫師的第一刀,醫學生與大體老師首次結緣前,需要先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結識他的家屬,主要目的是提醒學生解剖時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標本」,也讓大體老師不在只是冷冰冰的軀體,而是內化賦予以人為本的靈魂。

從大體的啟用到最後的火化,慈濟大學都會舉辦啟用及入殮追思儀式,過程莊重嚴肅,除了感恩大體老師的奉獻,也讓醫學生們別忘了大體老師對他們的期許。這些大體老師也許是曾經生活在你我四周的市井小民,但卻都是以己之身,成就未來的醫生,在這個過程裡,學生學習的的不只是人體的器官皮肉構造,而是生命的意義與精神。

大體老師黃勝德,年輕時即經常和妻子李秀枝去寺院聽經、拜佛,進而皈依佛門。四十多歲時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雙腳常感到無力,漸漸地變成無法行走,十多年來,生活起居都要靠妻子照料。後來,妻子接觸慈濟後,參與環保工作,往往都是天還未亮,就出門做環保,黃勝德也總是全力護持。

有一次,夫妻倆從大愛台的節目裡,看到企業家李宗吉先生往生後捐出大體的報導,妻子感動的對他說:「以後我往生,也要捐大體。」當時,黃勝德靜默不語。隔了幾天,黃勝德對妻子說:「妳捐,我也要捐。」就趕緊催促她去拿大體捐贈同意書回來,簽署同意書後,他才放下心來。

2005年3月,黃勝德因病危兩度住院,他仍掛念著大體捐贈這件事,一再交待子女,他死後一定要幫他完成心願。同年9月,黃勝德走完一生的旅程,也圓滿了他的大願─以「身」示教的智慧,經慈濟大學聯繫後,黃勝德大體轉予高雄醫學大學,就在慈濟志工的佛號聲中,黃勝德的遺體移靈南下。

這一段路,家人們緊緊跟隨,完成他最後的遺願,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雖然黃勝德這份心意,一度遭到孩子的反對,但是有了妻子一起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他的願望在抵達高雄的這一刻達成了,將遺愛人間的精神,將教育給了下一代,而妻子李秀枝在2006年成為慈濟委員,投入人間菩薩行列。

2007年3月,黃勝德大體啟用,並預計於2007年7月入殮。黃勝德生時無私付出,身後奉獻醫學,讓身體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實踐菩薩捨身為眾的精神。他們有形的生命雖暫時消失,但如菩薩般的化身卻永遠存在學生心中;他們的死亡實現了不朽,人生的價值顯得燦爛輝煌。

不管是火葬或土葬,被蟲腐蝕或被火焚燒,都沒了知覺,還需在乎被人解剖嗎?」「你們將來會成為醫師,證嚴上人說,醫師是大醫王、是良醫、是活佛。我把我的身體交給你們,你們可以在我身上畫錯幾十刀、幾百刀,將來千萬不能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這些都是其他的大體老師生前對醫學生諄諄叮嚀,而許多大體老師以堅強的意志熬過苦痛(只要動刀就不能捐大體),只為了留下一個完整的身軀給學生,而這不僅是生死觀念的突破,也推動了「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社會整體生命教育。

善用生命,發揮良能。至於往生後,「靈魂離開了軀體,我們應回收身體資源,讓器官繼續活在別人身上;或捐贈遺體,成為醫學生的老師。」這就是證嚴上人所倡導的,在身軀歸於塵土前,作最圓滿的善用。

過去囿於傳統全屍安葬的觀念,在台灣不論器官或遺體來源,都極度匱乏。近年來觀念有逐漸打開的趨勢,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往生之後,捐出遺體作為醫界教學或研究之用。這是一分大願,希望推動醫學進步,以造福未來的病患。慈濟大學解剖學科教師王曰然說:「一旦學生的手中感受到大體老師的重量,他們就能了解自己的成就不是平白而來,是經過許多人的成人之美才能達到。」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曾詩茹 Zeng,Shi-Ru

2007/05/29

新油燈換舊油燈的遺憾──「2007關懷離島生態影展」
2007 ecological concern Islands Film Festival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
圖片提供:2007關懷離島生態影展

2007關懷離島生態影展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塊……我就會想起天方夜譚裡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是否不斷犯著把舊神燈換成新油燈的錯誤?


這種情況,台灣本島固然屢見不鮮,但是在台灣離島更是嚴重。


燕尾、馬背,閩南傳統建築的美麗曲線勾勒出屬於金門的天際線,但面臨開發的重建,古厝聚落的特色也逐漸消失許多朋友休假常常會到帛琉或夏威夷、菲律賓的小島渡假,但是大家或許忘了台灣也有美如海上珍珠般的離島,不管是東邊的蘭嶼綠島、西邊的澎湖群島、西北邊的金門馬祖列島,原本都是非常漂亮且具有特色的地方。


可是,這些年在大量建設投入之下,往往因為沒有全盤規劃只求快速消化預算的作法下,總是不斷有著傭俗平凡的新油燈換走了神奇珍貴的舊油燈的遺憾!


政府基於照顧離島地區居民權益,遂於2000年制定了「離島建設條例」,並設置「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相關地方建設方案;然而,自2001年實施以來,離島建設基金多將經費挹注在補助離島硬體建設,相關單位在推動建設時,也多以為鋼筋水泥的工程就等同於建設,忽略了每個社會最重要的基礎:在地文化與生態環境,諸如澎湖吉貝島、即將消失的馬祖清水溼地與金門后豐港、蘭嶼朗島的簡易港口等,在在都印證了硬體建設未必符合永續發展的方向。


吉貝島,由貝殼砂推積而成的沙灘,引進企業開發國際觀光旅館及休閒設施,引起環保團體的擔憂事實上,離島需要更多人力、資金挹注的,是要如何厚植當地人文素養、保存特殊在地文化與生態景觀。


為改善此情況,自2004年起,離島建設基金等相關業務便移交至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辦理,經建會亦從善如流,邀請各領域熟悉離島永續發展、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或團體組成「離島永續發展諮詢小組」,研擬「促進離島永續發展方針」作為審議離島縣市綜合發展計劃、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及各項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希望突破以往的方式,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方針,首重居民基本生活照顧,加強保育自然生態系統,保存特殊的島嶼文化,期許台灣的離島發展能符合建設永續化、觀念國際化,並具有獨特自然文化的價值。


蘭嶼傳統拼板舟是置放在沙灘上,新的水泥化港口興建後,是否真的符合當地的需求?5月開始,由經建會、公共電視與荒野保護協會首度合作舉辦的「2007關懷離島生態影展」,將巡迴各離島播放紀錄影片以及舉辦座談;公視頻道將於5月14日起播出,讓社會各界關注離島永續發展議題,期望能搭起政府部門、環保團體、社區民眾的對話平台,討論並凝聚離島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的方向,透過諸多個案剖析,共同形塑離島永續願景;也希望藉由此次活動,重新整合台灣本島與離島環境議題人士和保育團體組織的力量,一起關心離島建設,守護台灣的自然環境,朝向離島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2007/05/28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能源篇
"Global warming" Faced with Taiwan : Energy Chapter

五福路WuFu Rd.,Kaohsiung City 作者: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

原油價格不斷攀高,找尋新能源的呼聲不斷高漲。Crude oil prices constantly rising, and finding new energy has been rising continuously.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打開電費收據,會發現右上角多了一行字:「每用10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是6.7公斤。」其實二氧化碳的產生,跟發電方式息息相關。台灣現在發電用的燃料,以煤跟天然氣為主,其中燃煤的汙染最嚴重,每發1度電就會產生0.9公斤的二氧化碳,但燃煤的比重卻占發電量的35%,而且這個比重正逐年上升。


當世界各國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開始實施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紛紛降低燃煤發電的比重,台灣卻跟全世界的趨勢背道而馳。「我們整個電力結構有問題,才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那麼快。」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我們最近幾年的發展,表面上是發展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廠,事實上是以火力發電來代替,燃煤變成發電主力,造成高碳能源的比重提高,低碳能源比重降低,能源結構持續惡化。」


從竹南到後龍沿海矗立的25支風機,是全亞洲最大的單一風場。台電燃煤電廠的興擴建計劃正一個接一個進行,以最近台電提出的深澳與林口2個燃煤電廠興建案為例,興建成本高達1,400億,未來的發電量將超過核四廠。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表示,深澳與林口2個燃煤電廠正值除役更新之際,應趁此機會選購最新、汙染最低的機組,十多年前國外就已經發展出效率較高、汙染量較低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但台電採用的卻是效率不到50%的「超臨界」機組。當我們選擇效率比較低的燃煤發電,等於是決定台灣未來半世紀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居高不下。


為什麼要選擇高汙染的燃煤作為發電主力?許多人把原因歸咎於非核家園政策;但世新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林子倫指出,從世界的趨勢來看,在2004年核能的新投資跟再生能源的投資有一個交叉點,再生能源已經超過核能,台灣其實有很多選擇。


在太陽能光電生產上台灣已經擠進全球前10名。Solar PV production in Taiwan has been squeezed in the global top 10.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光和風力資源,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占盡了天時與地利,而且台灣有太陽光電主要的生產國,太陽電池的廠商茂迪、益通等先後登上股王寶座,且擠進全球太陽能電生產的前10名,發展出的產品也日新月異。



現在越來愈多家戶加入陽光建築的行列了。這棟位於宜蘭的透天厝,將裝上1.8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不但可以自給自足,多餘的電還可以回賣給台電。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也早已進駐台灣的西海岸,2006年起從苗栗竹南到後龍沿海,矗立起25支風機,這是全亞洲裝置容量最大的單一風場。很多人認為再生能源很貴,風力發電卻證明,它其實價格低廉。


當全球都在找尋新能源時,台灣也正努力找出自己的圖像。When the world has been searching for new energy resources, Taiwan is also endeavoring to find their own images.其實創造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尋找新能源,而是節省能源的消耗,各種結能的產品應運而生。以台大校園裡目前安裝的高亮度LED路燈為例,一盞燈一年可以節省3,000多元的電費,台大新能源中心主持人黃秉鈞估計,未來大小巷的路燈如果都改裝LED照明,可以省下一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


電真的不夠用嗎?過去15年,台灣每個人用電量成長了一倍。低廉的電價,讓大家用電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從省電節能開始。(Reduce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start saving electric.)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2007/05/27

[上人說故事] 牛兒團團轉
Cattle have been moved around

高雄捷運獅甲站MRT ShihJia Sta.,Metro Kaohsiung. 證嚴法師說故事
By Master Cheng-Yen

以前有位居士,在大陸的一座古寺裡修行。一段時間後,他心中生疑,懷疑自己選擇學佛這條路對不對呢?懷疑自己有沒有修行的天分?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他也懷疑寺裡的出家人──看他們每天似乎都很悠閒、無所事事,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懂得多少道理?

有一天,他走出古寺,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牠想要離開,可是掙脫不了,便一直繞圈圈。他心想,可以用這件事當題目來考一考寺裡的老師父。

他回古寺找老師父,問:「為何團團轉?」老師父答:「因為繩未斷。」他聽了嚇一大跳,心想:「我看到那頭牛被繩子綁住,在那邊團團轉,但是老師父沒出去,為什麼知道呢?」

老師父看到他表情驚慌,問說:「居士,什麼事讓你這麼震驚呢?是不是我答錯了?」「不是,不是,您沒答錯。只是我所看到的,您應該沒看到啊!為什麼您能回答出來呢?」

「那你看到什麼?」「我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沒辦法脫離、在那邊團團轉,而您沒看到,竟然能回答出來。」

老師父笑了笑,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一理通就萬事徹,事理皆圓融。你說的是那頭牛被繩子綁住;我答的是──你的心被『無明(註)』這條繩子綁住,使你在煩惱中團團轉。

居士聽了,趕快跪地求懺悔,他說:「我不該對佛法、對出家人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信佛,卻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我信僧,卻懷疑僧的品格、智慧;我信法,卻沒有用心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有信,但是起了疑惑,所以產生障礙,無法精進。我應該把內心這條疑惑之繩剪斷,真誠地依教奉行。」

這故事雖然簡單,卻說明了「事理圓融」之理。內心無「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別人所說的道理。

「疑」與「信」都由心生起,大家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信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我們身邊。請諸位要多用心!

註:無明──愚癡,不明白道理。

2007/05/26

96年全國大專院校社團評鑑,12所慈青社獲肯定

「96年全國大專院校社團評鑑」慈青社得獎名單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生態氣候篇
"Global warming" Faced with Taiwan : ecological climate chapter

高雄市中央公園Kaohsiung Central Park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

攝影:陳忠峰(公共電視記者)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工業革命後,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現象。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下箔仔寮居民淹水的家園,電視機在大水中載浮載沉。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2002年北部大缺水,農業與工業用水就上演了一場「搶水大戰」,民眾苦不堪言。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 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 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且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符合生存的其他條件,最後就只能滅亡。


而在海洋生態,台灣周圍的海域100年來增加了1.8℃,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會造成珊瑚白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墾丁的珊瑚礁會死亡,台灣周圍的珊瑚則會跟著海水暖化往北生長。


2005年氣候異常,3月初的大雪,更讓中海拔的雲林古坑、嘉義梅山等地區,罕見的降下皚皚白雪。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的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外於自然環境中,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果樹、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4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通知農民緊急防治,糧食生產因病蟲害、水資源供給的變動提高,而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苗栗西湖的文旦農,心酸地篩選掉畸形的柚子,這是他們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海洋漁業資源在洋流流動的改變下,帶來不同的魚種,被漁民稱為「烏金」的烏魚,隨著冬天的洋流南下,海水溫度上升,原本迴游到雲嘉沿海產卵的烏魚,改到北部的東北角一帶產卵,產卵環境改變對烏魚繁衍後代的影響,是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課題。烏魚只是漁業資源改變其中一項,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海洋。面對漁業資源的改變,沿海漁民也只能順勢而為。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Video】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版權歸公共電視與其所屬的台灣公共廣播集團所有

2007/05/24

[上人開示] 親善離惡
Close to good left evil

證嚴上人開示
By Master Cheng-Yen


5月可說是感恩月。這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不但是家喻戶曉的母親節,也是佛誕日、全球慈濟日,提醒大家要報佛恩、父母恩、眾生恩。


我常說,人人就如農夫,要勤耕福田;這一天正是敬田、恩田、悲田三合一的大福田。人生多苦,苦在迷茫,佛陀以善巧方便開啟一條邁向真理之路,並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體會真理,進而離苦得樂。


2000年政府頒布,5月第二個星期日為國定「佛誕節」,為了紀念佛陀誕辰,我們應牢記這分成長慧命之恩,以至誠的心禮敬佛陀、報佛恩,這就是「敬田」。


這一天也是母親節,父母恩重浩連天;尤其母親歷經懷胎的辛苦,還要生育、撫養、栽培,才有我們的人生。慶祝母親節,就是提醒我們,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時時克盡孝道,這就是「恩田」。


「悲田」就是報眾生恩。諸如慈濟30周年慶時,我們將全球慈濟日統一在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希望人人知道,慈濟就是報眾生恩;我們的生活中,食衣住行無一不仰賴天地萬物眾生之恩,要力行菩薩道,學習做人間菩薩,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還要不斷地「教富濟貧」,讓富裕的人啟發愛心,幫助貧困的人,同時也「濟貧教富」,讓窮困的人能了解自己也能付出一分力量助人。


最近我們展開「回歸竹筒歲月」運動,呼籲每人每天投下零錢,讓人人都有日日行善的機會。


在全球慈濟日,我們可以看到一粒粒愛的種子,已經萌芽、成長、茁壯;慈濟人在付出的同時,都懷著感恩心。在這意義非凡的大日子,值得慶祝與發揚;然而全球環境丕變,慶祝的方式應慎思。


佛教徒在佛誕日都會舉行浴佛,其實浴佛的意義,在於洗滌自心,學習佛心清淨。浴佛儀式應莊嚴隆重,卻不宜鋪張,也可就近於社區舉行,讓民眾有機會共襄盛舉。


慶祝母親節的最佳方式,就是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至於全球慈濟日,各地慈濟人就地舉辦靜態展,主題不離「環保」與「克己復禮」議題,也是各有特色──有的以「溫室效應、環保」為展出主題,傳達許多生活上應用的知識,很富有教育意涵。


看到有人為響應減少「碳足跡」,以步行或騎單車到各地慈濟靜態展場參觀,用行動為慈濟日祝賀,真是令人感動與感恩。平時我們應自我訓練,近程就以步行的方式,不要動輒開車或騎摩托車,較遠程則儘量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期許人人明瞭生命長短無法掌握,慧命永恆才重要;我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倘若都能把握當下的善念與愛心,恆持剎那的願力,進而勤耕福田,就能發揮與豐厚生命的價值。

2007/05/23

南冰洋喪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Antarctic Ocean Losing Ability to Absorb Carbon Dioxide

摘譯自2007年05月18日ENS英國,諾威奇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游珮綺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近來因人類活動而引起的氣候變遷已經逐漸減弱地球對抗全球暖化的自然防衛系統。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南冰洋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像以前那麼快速。

科學家們觀察到的首要證據顯示,南極海吸收主要的溫室氣體,也就是二氧化碳(CO2)的能力,從1981年開始每十年減少約15%,該項研究今天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東英格蘭大學同時也是英國南極勘查組的主筆奎理(Corinne Le Quere)博士指出,「第一次我們可以說氣候變遷已使負責吸收二氧化碳的南極海『碳槽』趨近飽和,而這是非常嚴重的。」

NORWICH, UK, May 18, 2007 (ENS)

Recent climate change brought on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weakened one the Earth's natural defenses against global warm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s not being absorbed by the Southern Ocean as quickly as it once wa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eam has found.

Scientists have observed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the Southern Ocean’s ability to absorb the major 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 CO2, has weakened by about 15 percent per decade since 1981.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today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ve been able to say that climate change itself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aturat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sink. This is serious," said lead author Dr. Corinne Le Quere of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the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2007/05/21

「克己」戒除不良習慣始於起心動念那一刻,慈濟志工分享過去


4月29日,慈濟彰化分會舉辦四十一周年慶系列活動,邀請白明輝、李天木「克己」的人品典範與大眾分享,會場中並有「克己‧百人喝茶,千人喝茶」的活動,揭開四十一周年慶的活動序幕。

白明輝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男孩,父母寵幸有加,在年少輕狂的歲月中,進染上毒癮,為了擺脫環境的束縛,還曾上演過「孟母三遷」的戲碼,吸毒期間,家人痛澈心扉,與家人時有爭吵,爾後,還沉迷電動玩具,不能自拔,連鄰居都對他有所側目,而老母親也曾到處尋找兒子賭博的蹤跡,母愛、親情卻始終喚不回白明輝。

懵懂無知的過往,吃喝嫖賭的人生,種種的荒唐,讓他的人生陷入黑白,所幸,在因緣際會下,投入慈濟的環保工作,在慈濟志工們的陪伴下,進而參加慈濟活動,修練心性,終於啟發投入慈濟的培訓,但慈濟人必須要守十戒(其中三戒為不飲酒、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不賭博不投機取巧),就在決心投入的那一刻,硬是把所有的不良習慣全部戒掉了!起先身邊的人當然有所懷疑,但日久見人心,現在就連鄰居也對他刮目相看。

921地震投入救災工作時,於震倒的廢墟中尋找生還者,當他抱回一位位生還者時,剎那間,回想起自己過去讓他愧疚不已,不過,現在的他,早已擺脫過去的一切,而成為大家口中的慈濟師兄了,讓親朋好友大為讚嘆。

如果結婚四十年當中,家暴三十四年,為人妻的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等待呢?酒是李天木最親近的朋友,從早喝到晚都不離身,只要沾了酒,就會藉酒施暴,三十四年來,他的妻子廖清里從不向朋友訴苦,也不曾回娘家哭訴,始終李天木保持好先生、好爸爸的形象。

所幸,慈濟環保的方便法門,讓李天木走入了慈濟,進而有機會於九二一地震時投入「希望工程」,慈濟的工地文化,即是無菸、無酒,李天木雖能在投入時守份際,但一回到家總還是想小酌幾杯。

一日,當啤酒入喉時,發現酒怎麼是苦的,油然而生的動力,讓李天木毅然決然戒酒,說不喝,就不喝,這樣的轉變,讓孩子們從原本的厭惡,有了快樂重生的快樂, 現在的李天木不但做得很歡喜,更立願要做環保做到做不動為止,雖然現在雙腿膝蓋因為骨質疏鬆時常會疼痛,但是只要不爬樓梯的地方,他都勇往直前的努力做。

現在在大埔回收站,一星期固定跟車收取回收物有三天之多,而一天內甚至到十一個點去收取,來來回回的出車,讓他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而現在夫妻倆一同募款,一起做回收,而這兩位人物,可說是克己的最佳典範。

當日清晨六點半,還有「心靈之旅—健走、慢跑、騎鐵馬到慈濟彰化分會活動」,從鹿港鎮立運動場出發,全程近十二公里的路程,千餘人以步行或騎腳踏車的方式到慈濟彰化分會,藉此表達減少「碳足跡」愛護地球的決心,在浩蕩長的隊伍中,不乏可見到大小朋友扶老攜幼,以實際的行動響應慈濟今年所推動之社會人文運動「克己復禮」。爾後,於彰化分會有「百人泡茶‧千人喝茶」的活動,近百人的茶人,遵循古禮,以茶會友,藉由品茶,修習心性。

慈濟今年已邁入四十一個年頭,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慈濟也有年輪—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每十年成就一項志業,四十年來已走過一個年輪。今年慈濟周年慶主題為「回歸竹筒歲月˙樹立慈濟新年輪」,其「回歸」意謂「承先」,「竹筒歲月」乃慈濟緣起的精神,表達傳承涓滴成河與飲水思源精神;而「樹立」意謂「啟後」,乃在竹筒歲月精神的基礎上,啟動慈濟第二個年輪。而回歸竹筒歲月,樹立新年輪,乃為匯聚更多愛的力量、擴大愛的範圍,關懷普天下苦難人,更要從台灣跨大步關懷全球。

撰文/彰化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秘書處曾詩茹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Liu,Xin-Yu

2007/05/18

「克己復禮─理想村‧禮享村」系列報導(1):千金女被棄養,當保母求溫飽


阿緞,早年流浪一個人到大安鄉,智能不足、口語表達不清,雖然獨居,但卻有一社區的家人和慈濟志工滿滿的愛及關懷。


今年76歲的「阿緞」(本名林金枝)生下來就智能有障礙,3歲時父母將她送到大安鄉海墘村讓人領養,20歲時養父母去世致她孤苦無依,遂四處流浪,直到阿緞到大安時,用著不清的口齒費力表達著自己的心意:央求村民讓她代為照料幼齡孩童,只要能供她吃住即可。村民看著他獨自一人,幾個熱心村民就急忙張羅著阿緞的安身之處。村民清理出久無人居的貨櫃屋,趕緊幫他打掃,而隔壁鄰居也正好有幼齡兒童需要照料,就這樣串起她和村民們段感人因緣,如今她老了,這些小孩長大成人,報恩輪流照料她,凝聚小村莊一家人的親情和慈濟人滿滿的愛及關懷。


鄉民代表王莊碧珍表示,阿緞身世相當可憐,據老一輩轉述,她的生父母還算有錢,生下來被稱為「二千金」,但因智能有障礙,遂被送到村內罹患肺病的養父母收養,靠養父母天天出外乞討食物過活,當養父母雙雙過世,阿緞舉目無親,生活無著。


數年後,阿緞照顧的小孩都已長大成人,陸續成家立業,隨著時間的流逝,阿緞年紀大了,也無法幫忙照料小孩,但是村民們感恩阿緞過去照顧小孩的恩情,所以村民們承擔照顧阿緞的責任。


住在隔壁的鄰居現在負責照料阿緞的三餐;另一位鄉代則將錢託給雜貨店老闆娘,只要阿緞日常用品缺了,隨時可以去雜貨店拿,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如果也想幫助阿緞,也都會把錢寄放在那裡;阿緞如果生病了,也會有人帶她到村子的診所就醫,而醫生也從不收醫藥費。


總之,在村里間,阿緞隨時都可吃點心或飲料,沒有一位小販,沒有一位村民,會和她計較;隨時,妳想去找阿緞,都有人會告訴妳,她在哪裡,阿緞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完全是村民們共同照顧的結果。


住在大安鄉海墘村的慈濟人莊黃雪,也和村民一同照顧阿緞,還帶著阿緞做資源回收,只要阿緞在村子裡閒逛時,撿到回收物一定會帶回家,鄰居們也會自動將回收物交給阿緞。


曾經有縣府社工會同慈濟人,要幫忙轉介阿緞到安養中心,但阿緞覺得不自由、沒溫暖,因此強力反彈;甚至,她的家人找到她,要接她回家,她也不願意。因為,在這裡她被尊重,感受到處處有「愛」。


這是真實發生在現代社會的故事,曾被阿緞照顧的小孩們及家人,對她的尊重及感恩,進而再回饋,慈濟人走入社區關懷,與村民共同珍惜著彼此,而這樣的愛,仍不斷延續......(撰文/胡美蘭、曾詩茹)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曾詩茹 Zeng,Shi-Ru

2007/05/15

[上人開示] 智慧的環保阿嬤
Wisdom of the environmental grandmother

By Master Cheng-Yen

近年來,全球科學家、學者無不疾呼:全球暖化現象,已經到達頂點。

人類嚴重的汙染,導致臭氧層稀薄,無法有效阻絕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人類、動植物都有很大的殺傷力。

因此專家學者不僅呼籲人人應提高警覺,也為全球即將面臨的危機進行研究,尋求解決之道,諸如計劃製造數以兆計類似太空梭的天蓋,用以遮蔽陽光、過濾紫外線,雖然工程規模浩大,執行難度高,卻只能無奈的研發。

同時計劃向海洋灑鐵粉,希望藉此促進綠藻生長,以利海洋生物的生存;但也有科學家質疑,此舉可能引發其他生態問題。

聯合國為緩和全球暖化速度,計劃今年種植十億棵樹。此舉是開源的作為;重要的是,也須節流──少砍樹;由於山林不斷地遭受破壞,保護山林為當務之急。

此外,由於人為的砍伐、開發;持續開路、鑿山的結果,山區不時地發生土石流,能有多少土地種樹呢?這都令人擔憂。

40多年前,我投入慈善工作之初,只有一個單純的心願,呼籲人人啟發愛心、造福人群。對於古云「積善之家有餘慶」深信不疑;佛陀也說「因緣果報」,其實這種道理很科學,一點都不迷信,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結什麼緣,就得什麼報。單憑這兩點理由,呼籲人人惜福、為善。

一路走來,結合大家的力量步步前行。每當看到環保志工,我就覺得很有希望。例如有位90歲的阿嬤,儘管駝背,還是堅持做環保,拉著很重的拖車撿拾回收物。

有記者前往採訪,跟隨阿嬤回家,看到晚輩孝順地攙扶她,讓阿嬤躺著休息,因為阿嬤的腳伸不直,晚輩就細心地將她的腳扶直。才休息一會兒,阿嬤又起身,記者就問:「阿嬤,您怎麼不多休息?還要去哪裡?」她說:「已經休息夠了,我還要去做環保。」

阿嬤還向記者分享她做環保的心得:「有的人雖然有錢,卻很浪費;但是無論別人怎麼浪費,我還是要節省、要多做。」她每個月都會省下老人年金,或是子孫給的零用金,捐作善款。

據說1977年,阿嬤就成立一個愛心團;後來她參加慈濟,感覺慈濟做得很好,就投入慈濟,也成為環保志工。她的晚輩都很孝順,也告訴記者:「看她做得很累,我們很不捨,不過老人家堅持要做。」因為阿嬤覺得做環保就心生歡喜。

真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人家,愛人、愛己、愛大地。期待人人都能從自我做起,真正地做一顆有用的種子,克勤克儉、重視環保,相信就能緩和世界的危機。

2007/05/07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七春之卷


◎內容簡介:

全臺歲末祝福,各地會所進行冬令發放圍爐,全球慈濟人陪伴照顧戶溫馨過年。

印尼遭遇水患、地震、空難,災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印尼慈濟人奔波救災,腳步未歇;自急難至中長期援助,愛心、耐心、細心未減。對於貼心弟子為人間苦難日夜奔忙,上人既欣慰亦不捨,有感恩也有擔憂,諄諄叮囑。

臺中慈院啟業,思及醫療志業起於一念不忍之心,啟建艱難,至今遍布大愛醫療網,上人對於同仁與志工深心期許,慈示志業展望。

慈大醫六實習醫師受袍宣誓典禮,同學們懷抱戒慎心情,師長慈語勉勵,在愛的大環境,醫人、醫病也醫心,永懷志為人醫、視病如親初衷。

初春,全球暖化異象與天地災變,不斷地提醒環境壞滅的危機已達頂點。感於人心下墮、天地崩毀的速度愈益迅速,更加深內心「來不及」的憂慮。上人指出「環保從自身做起」,呼籲「節省」的生活觀念,期盼「克己復禮,民德歸厚」。

如同一年四季輪轉,慈濟年輪以四大志業於四十年一輪圓滿,穩健再跨步,為世界開啟慈善門。期許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同步邁向全球,加強淨化人心的力量,《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春之卷》,有上人深切的呼喚與叮嚀,慈濟人提起使命行菩薩道,跟師父走,「緊緊跟隨,永不分離」!

◎著者簡介:

靜思精舍常住眾,每日隨師,將證嚴上人的一言一行及南來北往的行腳,鉅細靡遺記載。他們隨師來來去去,匆匆忙忙,為了完整保留文字的歷史,彰顯上人人格和風采及宣揚上人精神理念,謹慎地扮演著上人的手和眼。

他們隨師閱盡人生百態,耳聽上人的觀機逗教,手中快筆記下眼耳見聞,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成一本本的「如是我聞」──即《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書名: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春之卷
編撰者:釋德凡
出版者:慈濟文化出版社
規格:25 開(15 x 21 公分)/912頁/精裝
ISBN:978-986-7373-60-1

定價: 350 元
劃撥帳號:14786031 慈濟文化出版社
全省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專線:02-28989888

2007/05/04

販售豁免權︰碳補償交易始終是商業活動的藉口
Selling Indulgences

摘譯自2006年10月18日英國衛報(Guardian)

蒙畢爾特(George Monbiot)原作 / 吳萃慧編譯;薛郁欣審校(台灣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 Association )

商業界似乎為達到「碳平衡」找到解套的方法了!

最近,一家英國旅遊公司Travelcare開始對他們的顧客販售碳補償方案,他們的顧客如果想飛到西班牙,就必須先付3英鎊的額外費用,這個費用將用在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環保計畫上,例如建造風車農場或更有效率的烹調爐具,據稱可免除這些旅客因飛航旅行導致氣候變遷的責任。

可以用錢來解決二氧化碳問題嗎?

2006年8月,英國石油(BP)展開一項稱為「終極平衡(targetneutral)」的方案,這項方案讓顧客得以因此「中和」他們開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透過這個方案,這些顧客一整年開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用20英鎊就能將之「除罪」掉。而這些顧客所繳的錢將被投資在開發中國家,例如在印度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建造一個生質能源工廠,在印度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建造一個風車農場,或是投資墨西哥一個處理動物廢棄物及甲烷收集計畫,而顧客則不需煩惱他們與英國石油公司對大氣所引起對西巴布亞的人們或是阿拉斯加凍原所造成的影響。

這乍聽之下好像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不需要透過任何社會及政治改革,並且消費者只需要花一點小錢就能夠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大家似乎都能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這種交易方案。1855年默特利(John Lothrop Motley)所寫的荷蘭共合國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中就曾經敘述15及16世紀荷蘭人民用來贖罪的方法。販售赦罪方案為神職人員帶來許多利益,他們宣稱人們已犯下或即將犯下的罪,可依據所繳的費用等級得到神不同程度的赦免。如同15、16世紀一樣,現在你也可以透過某些公司買到豁免權而活得心安理得,這簡直是可惡又具破壞性的作為。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為了避免無法控制的氣候變遷導致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層不可逆的溶解,使得幾億人無家可歸。未來全球氣溫必須控制在,不高於工業化前氣溫2℃的範圍內。要保持這種狀態,全球在2030年之前必須減少60%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說富裕國家要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使碳平衡方案在開發中國家持續進行,即使要使地球上貧窮國家都完全沒有碳排放,我們仍然必須降低自家排放的大部分碳源。買賣碳補償就像是我們在盤子裡把食物挪來挪去,假裝我們已經將食物吃掉一樣。


英國石油及Travelcare旅遊公司像其他公司一樣,最在乎的還是拓展事業版圖,而碳補償方案使他們能夠一面賺錢,一面假裝他們也是環保的。碳補償其實只是用來作為高耗碳活動無止境拓展的藉口,那些活動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問題點。

其實,你可以更輕鬆的減碳!

今日,我們馬上減少一噸碳排放量的效益,會遠比3年內節約一噸高,而幾乎所有碳補償方案都需要很長時間來彌補我們目前所釋放的碳。據了解,目前沒有任何一家販售碳補償方案的公司,會以折扣的方式來進行他們聲稱的碳補償(都是要求顧客多付錢),以折扣方式進行碳補償至少可以反應現在及未來的價值差異。這代表這些公司都可能是並非刻意,卻系統性地作假帳。

況且,當我們開車或是飛航所排放的碳量是可以被確實測量的時候,這些排放量被碳補償方案所吸收的程度卻是無法計算的。有些方案可能會成功且持續進行一段時間,其他特別是那些以植樹為名,實際卻進行強行掠奪土地的方案則注定要失敗。

要宣稱自己在碳節約計畫的貢獻,我們還必須展現個人在這些方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墨西哥農民從豬舍中回收甲烷,或是自願買新爐具取代舊式耗能的印度民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為未來的變化作深切思考。目前,我們也許可以從販售碳補償公司那裡買到自我滿足,作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藉口,但是我們無法買到地球的生命。


※本文轉譯自 http://www.monbiot.com/archives/2006/10/19/selling-indulgences/


The trade in carbon offsets is an excuse for business as usual

By George Monbiot. Published in the Guardian 18th October 2006

Rejoice! We have a way out. Our guilty consciences appeased, we can continue to fill up our SUVs and fly round the world without the least concern about our impact on the planet. How has this magic been arranged? By something called “carbon offsets”. You buy yourself a clean conscience by paying someone else to undo the harm you are causing.

The Co-op’s holiday firm Travelcare has just started selling offsets to its customers. If they want to fly to Spain, they pay an extra £3. Then they can forget about their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money will be spent on projec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uch as building wind farms and more efficient cooking stoves. In August, BP launched its “targetneutral” scheme, enabling customers to “neutralise the CO2 emissions caused by their driving”(1). The consequences of an entire year’s motoring can be discharged for just £20. Again, your money will be investe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 “a biomass energy plant in Himachal Pradesh; a wind farm in Karnataka, India and an animal waste management and methane capture program in Mexico” – and you need have no further worries about what you and BP are doing to the atmosphere (or, for that matter, to the people of West Papua or the tundra in Alaska).

It sounds great. Without requiring any social or political change, and at a tiny cost to the consumer,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s solved. Having handed over a few quid, we can all sleep easy again.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schemes have been sold. In his book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published in 1855, John Lothrop Motley describes the means by which the people of the Netherlands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could redeem their sins. “The sale of absolutions was the source of large fortunes to the priests. ... God’s pardon for crimes already committed, or about to be committed, was advertised according to a graduated tariff. Thus, poisoning, for example, was absolved for eleven ducats, six livres tournois. Absolution for incest was afforded at thirty-six livres, three ducats. Perjury came to seven livres and three carlines. Pardon for murder, if not by poison, was cheaper. Even a parricide could buy forgiveness at God’s tribunal at one ducat; four livres, eight carlines.”(2)

Just as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you could sleep with your sister and kill and lie without fear of eternal damnation, today you can live exactly as you please as long as you give your ducats to one of the companies selling indulgences. It is pernicious and destructive nonsense.

The problem is this. If runaway climate change is not to trigger the irreversible melting of the Greenland and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s and driv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their homes,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must be confined to 2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s the figures I have published in Heat show, this requires a 60% cut in global climate emissions by 2030, which means a 90% cut in the rich world. Even if, through carbon offset schemes carried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ery poor nation on the planet became carbon-free, we would still have to cut most of the carbon we produce at home. Buying and selling carbon offsets is like pushing the food around on your plate to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you have eaten it.

Any scheme that persuades us we can carry on polluting delays the point at which we grasp the nettle of climate change and accept that our lives have to change. But we cannot afford to delay. The big cuts have to be made right now, and the longer we leave it, the harder it will be to prevent runaway climate change from taking place. By selling us a clean conscience, the offset companies are undermining the necessary political battle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at home. They are telling us that we don’t need to be citizens; we need only be better consumers.

BP and Travelcare, like other companies, want to keep expanding their business. Offset schemes allow them to do so while pretending they have gone green. Yet aviation emissions, to give one example, are rising so fast in the UK that before 2020 they will account for the country’s entire sustainable carbon allocation(3). A couple of decades after that, global aircraft emissions will match the sustainable carbon level for all economic sectors, across the entire planet. Perhaps the carbon offset companies will then start schemes on Mars and Jupiter, as we will soon need several planets to absorb the carbon dioxide we release. Offsets, in other words, are being used as an excuse for the unsustainable growth of carbon-intensive activities.

But these are by no means the only problems. A tonne of carbon saved today is far more valuable in terms of preventing climate change than a tonne of carbon saved in three years’ time. Almost all the carbon offset schemes take time to recoup the emissions we release today. As far as I can discover, none of the companies which sell them uses discount rates for its carbon savings (which would reflect the difference in valu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is means they could all be accused of unintentional but systemic false accounting.

And while the carbon we release by flying or driving is certain and verifiable, the carbon absorbed by offset projects is less attestable. Many will succeed, and continue to function over the necessary period. Others will fail, especially the disastrous forays into tree-planting that some companies have made. To claim a carbon saving, you also ne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projects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without you -that Mexico would not have decided to capture the methane from its pig farms, or that people in India would not have bought new stoves of their own accord. In other words, you must look into a counterfactual future. I have yet to meet someone from a carbon offset company who possesses supernatural powers.

At the offices of Travelcare and the forecourts owned by BP, you can now buy complacency, political apathy and self-satisfaction. But you cannot buy the survival of the planet.

George Monbiot’s new book, Heat: how to stop the planet burning is published by Penguin. He has also launched a website – www.turnuptheheat.org – exposing the false environmental claims of companies and politicians.

References:

1. See http://www.targetneutral.com

2. John Lothrop Motley, 1855.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Part 2, Chapter 11. http://historicaltextarchive.com/books.php?op=viewbook&bookid=60&cid=11

3. Extrapolated from Alice Bows, Paul Upham and Kevin Anderson, 16th April 2005. Growth Scenarios for EU & UK Aviation: contradictions with climate policy. Report for Friends of the Earth Trust Ltd. 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http://www.foe.co.uk/resource/reports/aviation_tyndall_research.pdf












2007/05/03

台北樹蛙
Taipei Treefrog


(圖/楊德宜)
桃園縣自然生態教育學會理事長陳仰聖與一群學會成員,耗時3年,在楊梅鎮永寧里1鄰小楊梅1號農園的小楊梅溪上游溼地,復育白頷樹蛙、貢德氏赤蛙等10多種青蛙,最近還發現保育類動物的台北樹蛙身影,有大有小,令人驚喜。

【2007/04/26 聯合報】

<辨認特徵> 中型綠色樹蛙,眼球瞳孔外側的虹膜為淡黃色。眼後皮褶與體背同為綠色。腹側及 後肢外側及蹼膜為淡黃色,或有淡黑的雲狀斑。體表光滑。出現於台灣北部、中部的 低海拔山區、溪流及水池附近的灌叢中。

代 號:a0007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英文名:Taipei Treefrog
學 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

科 名:樹蛙科 (Rhacophoridae)
目 名:無尾目 (Anura)
台灣特有種

體長(公分):公3.5-4.5, 母4.5-5.5
最大體長(公分):5.5
指尖:具吸盤
上顎齒:有
棲地類型:林地、溼地
微棲地類型:低海拔闊葉林、森林內溼地

族群狀況:區域性分布,無危險種
生殖季節(月):111,100,001,111
卵塊性質:白色泡沬狀
產卵數:300-400

2007/05/02

證嚴上人開示-欲望少一點,愛地球多一點
Fewer the desire,Love Earth more.


By Master Cheng-Yen

為因應全球暖化現象以及戰爭等因素,可能對地球帶來毀滅性災難,挪威政府於2007年2月9日宣布將在北極山區冰層下,建造一個「末日洞穴」,儲存三百多萬種世界各地的植物種子,一旦災難發生,人類還可以重新播,確保食糧來源。


也有報導說,為降低溫室效應,有科學家建議在海裏灑鐵粉,刺激海藻生長,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或建設「太陽罩」,減少太陽的熱力……

種種現象讓人警覺──地球的生態危機,是否已經到了頂點?


地球溫室效應持續升高,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災難頻生。

暖冬現象使植物生長周期失調,日本櫻花和大陸南方的桃花,紛紛提前一季盛開;大陸東北發生四、五十年來最大暴風雪;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秘魯、阿根廷嚴重水患,七萬多個家庭流離失所……

看到地球病況危急、大地之母在呻吟,與地球共生共息的人類,應承擔起責任,用心維護環境。

樹木是大地的肺,

能調節二氧化碳;

不斷開發、使山林遍體鱗傷,

也將危及人類生存。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增高,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唯有提倡「二氧化碳減量」,才能改善地球溫度逐年上升的問題。

現代人只要一出門,不論是乘機車、汽車、火車、飛機,一啟動就排放溫室氣體,所到之處皆留下「碳足跡」。

此外,人們在生活上追求舒適、過度消費,也加重地球負擔──只要走一趟慈濟在各地的環保站,看看那些堆積如山的家具、紙張、瓶罐、包裝盒……就能知道地球上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是如何在每個人的手中造成。

為了發展經濟、便利生活,人們鑽原油、挖山礦、開馬路……不斷地砍伐森林、破壞水土。大地供應五穀雜糧,人類卻使之千瘡百孔、遍體鱗傷;當破壞愈來愈密集,寬諒忍耐到無法負荷,不得不反撲。

地球的安危,也是人類的安危;唯有地球平安,人類才能平安。傷害地球的是人類,保護地球的關鍵也在人的手中。

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碳,就像人體的肺部一樣;肺部若不健康,呼吸就有困難。要讓大地的肺部健康,就須保護山林。

板橋慈濟志工張金通,十多年前退休後,就認養了水源地旁的土地開始種樹。最初種的樹苗,就像香柱一樣細小;經他日日澆水、除草,如今兩甲多的土地上,將近一層樓高的樟樹蔚然成林。

他自掏腰包、天天上工,為灌溉大地而付出。有人笑他是傻子,他不以為意地說:「世間若沒有傻子,不計較、去做該做的事,人類要怎麼生活下去?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最近在全球發起種植十億棵樹的運動;然而,緩步的建設要如何與持續的大破壞相平衡?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盡力而為,不但要多種樹,還要少砍樹、少開發,讓大地之母得以療傷止痛。

食衣住行,

一切生活所需,

不過分追求享受,

克制自我貪欲,就能減少消耗大地資源。
人依止在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據統計,全球有八億五千萬人面臨缺糧危機,卻有十六億人口體態過胖。我們有幸吃得飽,要關懷普天下陷於飢餓的人。

從生活中克制自己,不要受欲念驅使追逐享樂,而過度消耗物質。例如穿得端莊、吃得均衡就好,不要去追求美食華服。

台南七十八歲的姜蔡柏枝阿嬤,年輕時相夫教子,勤儉地將家庭扶持起來,讓四個兒女受到很好的教育;如今,孩子們事業有成,也都很孝順,但阿嬤依然勤儉,有時糙米飯配蕃薯,再加上兩盤青菜就是一餐,三十多年不曾買過一件新衣服。

十多年前,阿嬤在兒女的鼓勵下投入慈濟環保行列,愈做愈健康、愈做愈快樂。雖然有人質疑:「妳又不是沒得吃,為什麼要撿垃圾?」但阿嬤意志堅定,她認為做環保能讓社區乾淨,是好事;「我做對的事,不怕人家笑。」

阿嬤不只做環保,還提供一塊地作為慈濟環保站,聚集社區民眾一起來。

如今,這裏已成為環保教育站,許多老師帶學生來了解資源回收的過程與分類方式;不少學生因此利用假日主動參與,成為環保小尖兵。

在這裏,孩子們了解到生產一個鐵鋁罐會耗費多少資源,所以他們學習克服欲望,少喝瓶罐裝的飲料、少製造垃圾,還要把握時間投入環保,保護大地。孩子們能惜福、造福,實在是社會之福!

在西螺,八十八歲的廖有險老菩薩,駝著背、日日拉著一台環保車向前行。老菩薩一生勤勤儉儉,直到現在還在自家門前種菜。她說:「有的人很有錢,卻很浪費;我就是要省、就是要做。」即使做到骨頭都伸不直了,她還是把握時間,做就對了!

目前慈濟在全台共有四千五百個環保站、五萬多位環保志工,無論廢棄物有多麼髒、多麼舊、多麼破,經過他們回收、分類、處理後,或能延長物命,或可重新再製。環保是件辛苦事,但是為了愛護大地,他們甘願承擔,以行動來疼惜地球。環保志工實在讓人敬愛!

但願人人作大地農夫,也作自我心地的農夫,不浪費資源,更能進一步效法環保志工,為大地、為人類而付出。

人心污濁,大地就污濁。

心光明亮,世界就明亮。

要節制欲望,也要克服習氣,讓心靈清流如湧泉。

環保工作不僅淨化大地,讓資源回收再生;最重要的是淨化人心,啟動「心靈環保」。

未投入環保之前,朱勳輝天天酒醉,太太為了讓他戒酒,用心引導他參與慈濟環保。

在環保站看到許多志工用心付出,他受到感動,決心加入慈誠隊。然而,當他看到培訓報名表上的「十戒」,有一項是「不能喝酒」,很是掙扎。

所幸,他很有志氣,只花了短短七天,就將數十年的習氣戒除;而且心念一轉,將平日珍愛的古董車拿來載運回收物,他說:「車上載的不是垃圾,是黃金。」

說戒就戒、說改就改,進而發揮人生良能,這是最可愛的人生!

幾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但是社會風氣奢華、人的基本禮節不斷地消失。慈濟正推動「克己復禮,民德歸厚」運動,希望人人不隨波逐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要用心在人與人、人與大地之間,給予尊重與疼惜。

「克己」,除了克制過度享樂與消費的欲望,也要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習氣。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被外境污染,要時時刻刻清洗種種污穢、改變習氣,展現心地光明;人心光明,世界就光明了。

聖經中「世界末日」的預言,和佛陀所說世間有「成、住、壞、空」的道理是相同的;現在正是佛經所說的「壞劫」時期,水災、火災、風災、疾病、戰爭、飢荒等,大小災難不斷。

雖然地球也是物質,脫離不了「成、住、壞、空」,但人們若能減少破壞、用心疼惜,就能減緩地球崩毀的速度。

疼惜大地、疼惜人,每一個人不僅要「知」,更要能「行」──從自身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心念稍有偏差,就是禍源;每個人小小的善聚集起來,就能離禍得福。

感恩陽光日日普照大地、感恩土地五穀豐收、感恩綠水潺潺滋潤萬物;期待人人珍惜地球可貴的資源、生活中少欲多付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讓溫室效應改善、大自然風調雨順。

愛護地球,需要大家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