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07/12/10

抗暖化 都市規劃要扮演更積極角色
The anti- Earth is warm, the metropolis plan must act a more positive role.


作者: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全球暖化議題迅速發燒,而此一問題的根源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對於全球暖化所起的關鍵性影響。國際能源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從1990 年到2005年之間,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大幅增加為11.25噸,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18。而Nature期刊11月15日的報導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高達4130萬噸,居全球第1,麥寮電廠(3240萬噸)則由第6名晉升為第5名,以國家總體而言,台灣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13名。

這些驚人數據說明我們目前的消費型態所造成的環境負荷,遠遠超出自然所能容受的範圍,而在物質文明氾濫的生活形態中,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是累積地球走向崩潰的總和。此一未來甚至已經到來的預期負荷提醒我們,必須試圖扭轉傳統發展的思維,避免不必要的硬開發,學習種種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方能共同維繫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做為地球公民的每一個成員,需要更多的友善創意與自決責任,發展各種因應暖化問題的提案,並且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下,全球各地的都市為避免被邊陲化,積極地從不同面向參與全球議題,也採取「開創地方差異」來獲取流動與著床的流動資本,因而產生了「全球都市化」(glurbanization)現象。因此,全球化下的地球公民自應在各都市重新檢視這個新圖像下應有的態度及作法。

都市是一個有機聚合與變化過程的總和體,某個時代的解方或許卻是另個時代亟需面對的困境,而此種種不同的發展烙印,也構成了都市不同層次的紋理。因此我們對於都市現在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她歷史脈絡的認識,而認知每個都市的獨特性,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之上,面對過去的歷史負債,並且對未來的預期負荷有所回應。

以台灣城鄉發展的歷程而言,都市更新、公寓大廈、及生活巷道三個空間場域是都市地區因應全球都市化現象應優先回應的重點地區。因此,應該透過對這三個空間議題的深入探討,並結合因應全球暖化的都市規劃提問,試圖從因應未來挑戰的角度,勾勒都市規劃在台灣的可能座標與實踐方向。

以都會地區為例,新舊交錯為都會空間的顯著現象,然而都市更新的議題除了從都市景觀與功能思考外,更與都市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公寓大廈則為台灣都市愈來愈主要的住居現象,而這也造成了都市空間人際互動與社區發展之特殊性;巷道雖為都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間,但卻是往往是充滿衝突與不適感的所在,因此如何使之成為塑造生活形態的生活巷道,亦是現階段重要的議題。

都市更新同時具有兩種意涵,一種是都市擴張的想像,另一種則是讓都市記憶具有再生的活力。以大都市的都市更新而言,在快速的都市化過程中,是比較傾向前者的,都市一方面迅速向外蔓延,一方面以拆除老屋蓋新屋為其主要方向,而忽略了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這使得台灣都市的現代化過程失去特色,並造成原有都市紋理的斷裂。

另一方面,台灣超過75%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而都市地區的建築也由早期的透天厝或連棟街屋轉變為公寓大廈。但公寓大廈的住戶除了原住民(原地主)外,還有新住戶及租屋族,這三個族群的人對住宅的需求及社區的想像並不一樣,因而對公寓大廈的認同較低,往往不容易形成共識。尤其是租房族的流動率高,更是對公寓大廈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低落,造成公寓大廈居民缺乏集體的共同記憶,形成「熟悉的陌生人」的群聚。

台灣居住型態稠密,窄小的巷道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空間,然而這個空間在各種需求的競爭下,例如車輛與行人的通行需求、停車需求以及衍生的安全、噪音、排廢污染等問題,往往成為最沒有生活品質的地方,形成擁擠與混亂的衝突之地。

未來的城鄉發展必須將全球暖化的議題納入思考當中,並且試圖從都市規劃的角度在這三個空間場域回應對此一議題的關注,因為我們期待都市規劃能夠對人與環境的匱乏關係有所提醒與修補,當許多人嘗試透過不同方式來因應全球暖化議題的同時,都市規劃也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換言之,對於不同都市歷經不同發展模式、不同歷史階段之環境與社會變遷的空間載體,必須藉由更細緻的理解,更寬闊的視野與縱深,方能建構都市活力之契機,以回應時代與環境變遷之挑戰。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