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07/01/13

[上人說故事] 菴摩果與臭井水
The fruit of An Mo and smelly well water


證嚴法師說故事
Writer:Master Cheng-Yen

有位老婆婆帶著蜜漿和水果出遠門,她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之後,覺得口渴難耐,於是吃了一個「菴摩羅果(一種香甜的水果)」解渴;當時路旁正好有一戶人家,於是老婆婆又向這戶人家要一杯水。

但這戶人家的井是一口死井,裡頭的水已經發臭了,由於附近沒有其他水源,所以大家仍以這些水勉強度日。女主人從井裡舀出水來給老婆婆,老婆婆竟然覺得這水甘美無比,如同喝了稀有的甘露。

她請求女主人說:「我想以蜜漿跟你換一壺井水,你願意嗎?」「這口井水質很不好,你為什麼要換呢?」「但是我覺得有如甘露啊!」在老婆婆的堅持下,女主人只好裝了一壺水和她交換蜜漿。

老婆婆把水壺揹回家後,立刻又倒了一杯水來喝,可是,竟然難以下嚥,她覺得很奇怪,於是再喝第二杯,但還是一樣很難喝。她感到很疑惑,明明是同樣的水,為什麼味道不同呢?她又再倒一杯來喝,情況還是一樣。

於是,老婆婆請鄰居過來,讓他們試喝看看。鄰人看到那水黑黑濁濁的,都不敢嘗試。老婆婆就說:「本來這水真的很好喝,但拿回來後就不一樣了,真的很奇怪,請你們喝喝看吧!」鄰人勉強嘗了一口,驚訝地說:「啊!這簡直是臭水嘛!怎麼能喝?」

老婆婆覺得很納悶,仔細回想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向那戶人家要水喝之前,吃了「菴摩羅果」,由於水果的餘香,讓人覺得那杯水甘甜無比。找出原因之後,她很後悔用蜜漿交換了一壺臭水。

※  ※  ※

其實,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悔憾,例如聽了很好的道理,卻不知珍惜,反而對於有污染的人我是非,未明辨就接受,這就像老婆婆把蜜漿拿去換髒水一樣。

所以我常說,要把是非當教育,不要把人事當是非。若能把是非當教育,就如同飲用蜜漿、吃「菴摩羅果」,既解飢渴又口齒留香;如果把人事當是非,就如同喝髒水一樣,不僅損害自己,還會被人輕視!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得來人間一趟,又得聞佛法,若不懂得好好應用,就像帶著蜜漿卻偏偏去向人討髒水喝,那這一趟人生之路,走得多冤枉、多辛苦啊!

2007/01/11

做志工,實踐生命深層的價值
Be a volunteer worker, practice deep value of life


撰文:陳芳毓
Writer:Chen,Fang-Yu

多數人的生命,都行走在一條可預見的筆直軌道上,多拿幾張文憑,然後找個好工作。殘酷的事實是,即使你丟出辭呈,公司也只會懷念你一、兩個月,很快就會有人接收你的職銜、辦公桌和祕書。

《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 中透露,前微軟大中華區事業發展總監伍德(John Wood) 決定辭職、成為全職志工前,曾經過以上一番掙扎。這位前程似錦的科技金童頓悟,錢愈賺愈多,職位愈做愈高,但快樂和滿足卻沒有成等比增加。

有類似想法的,不只伍德一個人。於是,這些人在職涯正軌外外闢了一條小徑,把履歷投到一個賺不到錢、卻能得到感激與快樂的組織。「只有在參與公益團體時,人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因為你為了一件拿不到錢的事在付出」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說。

荒野寄情
脫軌演出比照劇本走更精采

原本,李偉文也走在一條人人稱羨的職涯正軌上。他從小是個熱心助人、又常往野外跑的童子軍,看到許多非親非故的大人不計酬勞來帶活動,所以對『志工』概念習以為常,大學時代,他玩社團比讀書更在行,服務、政治、文藝性社團樣樣來。醫學院畢業後,順利在大醫院找到牙醫工作。

老實工作幾年後,這位大醫院裡的小醫師血液裡的志工因子,再度因野性呼喚而蠢動。1995 年,李偉文與友人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環保概念,舉辦環保活動。為了有充裕時間投入志工工作,他自行開業,隱身台北縣三重工業區的大樓中。

即使是脫軌演出,也是個策略性的職涯選擇。工業區腹地大,上萬名上班族剛好可以應付診所營運所需;病人作息固定加上約診制,讓李偉文能自由安排行程,儘管演講、開會、寫作和戶外活動邀約不斷,他仍能兼顧生存與生活。

沒想到,脫軌演出比照劇本走更精采。成立荒野保護協近12 年,李偉文把賺不到錢的環保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協會現在約有一百個分支團體、三千多名義工和30 位全職人員。聽過他演講、看過他著作、參加過他帶領營隊的人,可能比坐上他的看診台的人還多。

李偉文選擇投入環保,是因為環保是沒有門檻的志工領域,他希望創造一個最多人參與的志工平台,「環保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不論你的興趣和宗教,都該關心環境吧

荒野的三千多名志工當中,有不少忙碌的企業大老闆和經理人。「經理人是有能力、有影響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就要對社會多負點責任,」李偉文說,有時間的,會親自來參加活動;沒空的,就引進資源,捐錢也出力。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就是荒野的會員,剛開始時是緯創出錢請荒野辦環保活動,後來緯創直接認養溼地,由公司員工擔任維護調查志工。 7-Eleven也連續 5年,每個月讓員工擔任一日志工。其他與荒野進行短期志工合作的企業,更是不勝枚舉。

體驗生命
『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

許多志工組織都鬧窮,但荒野卻希望企業『捐人勝於捐錢』。

「這是一個體驗經濟的時代,」 李偉文解釋,許多經理人加入志工,是因為當他們走出玻璃帷幕辦公室,投入與土地親密接觸的野外活動後,童年裡那些爬樹、抓魚的美好回憶,也隨之被觸動。

「談正事的時候,他們就像普通人,但一談到與自然接觸的經驗,他們的眼睛立刻發亮!」李偉文笑著說,許多副總級會員告訴他,擔任志工後,他們學會如何激勵,讓員工主動負責,因為志工團體就是靠組織成員主動負責才能運作 。新的組織運作模式,讓經理人的創意和思考方式都像重新冒出嫩芽的大樹,生命似乎又活了起來。

李偉文也聽過不少「等我賺夠錢後,就可以來當義工了。」之類的說法,這時候他都會反問對方:賺錢的目的是什麼?」 得到的不外乎是「要在3年內賺存兩百萬」之類「目標管理式」的答案。

「我認為,夢想愈抽象,實踐的過程就愈具體 ,」李偉文解釋,人生目標訂得愈具體,就會發現,生命中的機緣似乎都與這個目標相違背 。比如說,當你把目標設定為「3 年存兩百萬」時,可能就得放棄其他進修或旅行的機會,因為若是捉住這些機會,兩百萬的目標就達不成了。這些衝突,會讓你非常痛苦。

所以,訂目標時,應該要往更深層的動機追溯 :「為什麼要在3年內存兩百萬?」如果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選自己喜歡的地方進修兩年,再去旅行一個月,少存 100萬,生活是不是也還過得去?更重要的是,進修、旅行,都是「過更好生活」的方式,這樣一點一滴地在過程中實踐,是不是比忍耐 3年存到兩百萬後再來享受,更具體?

「當你想做的時候,其實就是做這件事最好的時機!」 李偉文直言,許多人都是在大病一場後,才領悟生命有限,除了賺錢之外,其實還有別的事好做。等到那個時候,往往大半輩子賺來的錢都捐給了醫院,而身體也已吃不消上山下海的折騰了。

「要是沒弄清動機,等賺到錢時,真正的目標可能已經不見了。」 李偉文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目標,是要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所以他選擇少賺點錢,但賺到更多適合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為社會存下無數的環保資本。

對欲望妥協
尋求心靈的富足

李偉文花在賺錢的工作時間比例,大約是6 比4。他把心態調適得很平衡:和在野外跑來跑去相比,回到診所看診就是一種休息;和在病人口中那幾平方公分大的空間搏鬥相比,到大自然中伸展筋骨就是一種放鬆。

物質與心靈滿足無法兼得,志工通常要學會如何對欲望妥協 。有次,一群志工為遊說環保法規和立委吃飯,立委不解地問:「現在是上班時間,你們怎麼不去上班賺錢?」一位鋼琴老師想了想,說:「常往野外跑之後,就不再需要用化妝品和買新衣服了;開銷小了,自然也就不用花很多時間教很多學生了。」

李偉文常把這-些小故事掛在嘴邊,逢人就說。他有一套『說故事』管理理論,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前5 年,每一份文宣或刊物都是透過他診所的電腦發出去,陳述的是他所認同的人物故事。這麼做,為的是建立組織共同的文化與價值

「組織裡有人要做某件事,不論任何位階的人都能對他說:『你這麼做不符合我們的組織文化』時,就代表組織文化已經建立起來了!」即使荒野已經快滿12 歲,李偉文每隔一、兩天,仍會透過電子郵件發送文章給所有志工,繼續說著荒野保護協會裡,那些人與自然的感人故事。

「從上星期天到下星期三,連續 11天,天天都有演講 ………,更麻煩的是,每天我還是得正常上班看診養家活口,同時還是有許多活動與會議必須參加,而且還有幾篇老早就答應寫的約稿,這星期就得交卷。不過,即便是最近非常累,壓力非常大,但是還是很珍惜能夠到山裡頭與當地朋友一起思考,是否能在環境保護與謀生發展中間找到雙贏的機會……。」

12月 13日 ,李偉文在部落格裡留下了這段文字。他在過去 12年中,成功的在生存與生活中找到了雙贏;你也可以,不要再等賺夠錢或等孩子長大, 只要有當志工助人的念頭,現在就是投入的最好時機!

2007/01/10

[上人開示] 惜時精進善用心
Cherish time,Aggressive and Work hard much


證嚴上人開示
Writer:Master Cheng-Yen

世間過得不知時日的人,可分為兩類:一是整天忙碌的凡
夫,遇事就忙得團團轉而煩惱叢生,有煩惱就容易迷失今朝此時,往往一輩子就在忙碌煩惱中,陷入「今日是何日?」「該做何事?」的茫然裡,空過時日。

另一種是超越了時空,已達到不起分別的修行境界,不會刻意分別今天、明天,只是全心為踐行生命的價值而努力。譬如孔子,他很好學,所以「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他有濟世行道的精進精神,十分愛惜時光,點滴無漏,因此廢寢忘食地為理想而努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年歲已老,這是超然的人生。

佛陀常說「諸法無我」,一切煩惱莫過於執「我」。其實連「我」都必須看破,更何況是時日?

一般人對「我」,不容易透徹理解。什麼是「我」?頭是我呢?還是手是我?心、肝、脾、胃到底哪一項是我?

認真地想,這些器官都各有名稱,無一項是「我」。但是,「我」與頭、手等有無關係?如果頭痛,應該說:「拿藥給我的頭吃」;肚子不好,應該說:「拿藥給我的肚子吃」,可是我卻說:「請拿藥給『我』吃。」一般人實在不容易瞭解這個「無我」。

我們日常生活,也是為了身軀的作息活動,必須吃得下、消化好,由腸胃吸收營養、排掉廢物,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如此看來,「我」只是綜合的代名詞,何需為一個空泛的代名詞而煩惱、計較?該計較的是,能否發揮整個身體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價值。

凡夫的因忙忘時,聖人的發憤忘時,雖然都是把握時間,但其價值迥異。無論就佛法的觀點而言,或從凡俗世法來講,世間的一切都是時間所累積而成的,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不經過昨天就無法銜續到今天。事實上,在接續不斷的時間中,每一個開始都在「過去」,過去後又有新的開始。

生而為人,自然天天要過時間,如果天天煩惱、妄想紛亂,則只是空過時日,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的身體不斷地新陳代謝,很快就會衰老,最終就是「亡」。若凡夫的時時刻刻忙得心念雜亂,忘掉如何滋長慧命、揭顯本性,心又有何用?

「忘」,亡心也,也就是心死。心無所作用──諸事不用心,所以易「忘」。心死的人,迷茫度日,再好的事情、再好的言語,他都不會好好吸收應用,終至空空洞洞度過一生。希望大家都能天天活潑、日日靈巧,把握時間,增長慧命,否則「空得人身,何其可惜」!

2007/01/09

[生態] 吉尼號油污事件
Greasy dirt affairs of Tzini freighter

文字: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攝影:陳慶鍾、張光宗
(公共電視記者)

暮色中,一艘失去動力的貨輪,擱淺在蘇澳岸邊的礁岩上,在聖誕夜的前夕,一場環境風暴即將產生。


2006年12月24日清晨,一艘23,000噸重的散裝貨輪吉尼號,發出通報在蘇澳岸邊隔淺。吉尼號巨大的船身,距離岸邊不到100公尺的海面,觸礁隔淺,從高聳懸崖下望,船體不斷流出重油,將周遭海域染成黑色,油污並向外海漂散。吉尼號流出的重油,第一天隨著洋流向北漂,海巡署官兵在蘇澳北濱公園,建立一道防線,防止油污上岸。海巡官兵及除污人員,穿著標準的防護衣,在沙灘上清理油污,一條條沾滿重油的吸油棉,總計回收20噸油污。


海面上漂浮的重油這些黑色濃稠的重油,一般是大型貨輪的主要燃料油,具有低揮發性,不易分解,一旦油料外洩污染海域,有害物質溶解水中,傷害海洋生物,如果油污隨浪上岸,黏稠的特性,加重清除工作的難度,也造成海岸生態的重大危害。根據水下探查畫面發現,吉尼號船底多處破裂,第四、第五艙間遭到礁石穿透,在海浪作用下,加劇船底破損,一旦未能即時搶救,大量油污洩漏,將會造成生態巨災。


緊急應變中心成立,由政府各部門會同船東代表組成專案處理小組,根據海洋污染防治法,清除污染責任在於船東,政府各部門負起督導與協助之責,但是船東一旦無所做為,政府部門就必須強力介入。其實污染事件的發生,第一時間的搶救行動,實際都是落在政府身上,因為出事的船東,很難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必須有時間調度搶救資源。


重油回收清理污染防治的緊急應變,考驗政府部門的反應能力,船隻油料外洩,最佳應變策略是將油污圍堵在海上,再以船舶迅速汲油回收,等到向海洋擴散,或是隨浪上岸,都將會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破壞。油污除了毒性物質,直接傷害海洋生物,大量油污阻擋澡類生存,連帶珊瑚將會死亡,重要生物棲地遭到破壞。於是形成生態巨災。在事件發生第二天後,油污隨著洋流轉向南方擴散,海面上一層層黑色浮油,漂向台灣重要的海洋牧場,那是費盡多年心血,復育回來的生物棲地。


油污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漏油污染依舊無法有效控制。這些在海面上,進行除污作業的小船,成為污染防治的主力,但是面對廣大的油污海域,能夠回收的油污,實在有限,許多油污依然漂向海洋。在污染事件發生的第三天,估計吉尼號已經洩漏120噸的原油,但是回收的油污總重不到40噸,這還不包括混著海水的重量。無法在第一時間,將攔油索佈置在船身週遭,形成一到防線,有效圍堵油污擴散,成為問題的徵結。環保署在事件發生第一天,就展開佈置攔油索工作,但是因為風浪過大,行動宣告失敗。到了第三天下午,攔油索以橡皮小艇佈妥,但是已經喪失黃金時間,讓大量油污流入海域。


重油回收清理2油污無法圍堵,除污效率過低,讓污染不斷擴大,適當的器材運用,成為污染防治的問題。但是根據海巡署發佈的新聞資料,2005年花費9千萬,訂製3艘除污船,標榜能在風力5級,浪高2公尺,進行佈置攔油索,並且配置20噸的污油櫃,在風光的成軍典禮後,卻未見在這次油污事件中動用,產生搶救資源未能善用的問題。


搶救行動的缺失,反映在第一時間的動員能量不足,但是回到緊急應變會議之中,卻是事件處理程序出現瑕疵。過去許多污染事件發生,部分船東的不負責任,讓後續賠償事誼面臨困境,也讓污染事件發生後,賠償成為一個注目焦點,但是在應變會議之中,卻是太急於討論賠償事宜,忽略掉討論船東提出的搶救計畫。船東提出的船隻移除計畫,並未獲得深入討論,船東希望即早移船,以免油污持續擴大,但是環保署堅持先行抽油,以免移船過程中,造成更大漏油污染。


重油回收清理328日晚間,在漲潮的情形下,吉尼號違反環保署的要求,夜晚將船拖行到,到白天已泊在外海,引發重大爭議,政府部門認定觸犯法律,但是船東認為是因時制宜。在政府核發的文件中,港務局在事發後的第三天,就已經同意驗船機構所提計畫,同意拖救行動,在環保署口頭要求抽油,港務局公文同意移船下,凸顯搶救事權未能統一的問題。


巨大的吉尼號拖進蘇澳港,並未發生船體破損,大量洩油的憂慮,當船泊進碼頭,象徵一場危機解除。但是台灣台灣海洋油污危機,並未因此安然過關。在台灣,海上航運密佈,不易管理航行船隻的船體狀況,也無法預知船員的人為疏失,在航線上更難以做出不同規劃,根本無力事先預防,彷彿只能等著船災發生,一再考驗台灣的緊急應變能力。


重油回收清理4從阿瑪斯事件到蘭嶼油污,應對海洋污染的能力確實有所提升,但是面對突發的事件,險峻的海象,甚至法律的談判,在人員、物力與組織的提昇上,依舊有著改進的空間。當巨大的貨輪擱淺岸邊,重油污染海域,守望海洋的心情,不該隨著一場事件終結,而告鬆懈,永遠必須自問,在下一場環境巨災之前,我們可是做好了準備?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請於2007.01.12前連結收看)

[慈善] 台中孤雛,慈濟志工接獲提報即刻前往關懷

台中市一位王姓少女,生父不詳、母親一年半前又不幸癌症過世,目前獨自居住在母親留下的小公寓。

1月4日晚上,慈濟台中分會接獲台中市警局少年隊的提報,5日即刻前往關懷。未來,慈濟將持續關懷陪伴,並扮演其家庭網絡的溝通橋樑,盡其所能陪伴少女走出生活的困境。慈濟志工用心關懷。

5日上午,志工前往王姓少女家中關心,在第一次的接觸中,王姓少女見慈濟志工就一直哭泣、心情低落。志工並於下午前往學校鼓勵其正常就學,並拜會學校師長瞭解其就學狀況。

慈濟志工長期深耕社區,與台中市警局、各轄區派出所維持良好互動,長期扮演「人民保母」助手,陪伴員警訪問轄區貧戶、獨居長者及照護機構。故慈濟也經常處理市警局及各轄區派出所提報之個案。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2007/01/07

[影片] 抗震啟示錄 Earthquake Revelation



抗震啟示錄一

恆春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大地震,天然災害的可怕,為人民帶來難以承受的傷痛與財務上的損失。從這次地震現場的諸多跡象顯示,除了難以避免的天災,更多的,還有其他人為因素的造成;為了生活便利,在缺乏風險預估的常識下,刻意修改或擴建的建築物,在你我的生活中危機四伏。本集節目我們將隨國家地震中心的專家學者,深入現場為您做詳細的探勘報導。

抗震啟示錄二

隨著地質專家的探勘,在緊鄰核三廠附近,意外發現另一個新的斷層地帶。這個斷層地帶的新發現,是否潛藏什麼樣的危機?又將會為台灣帶來什麼隱憂?『抗震啟示錄』,關於大地震的種種啟示,您不可錯過!

影片來源︰ 華視新聞雜誌 (2007.01.05播出內容)
Video From:CTS Magvision(2007.01.05),CTS,TBS,Taiwan,R.O.C.
相關連結 Link:http://www.pts.org.tw/~web01/Mag/

[上人說故事] 愛「福」的人!
Love the person of "happiness"

人應互相幫助、彼此關懷。我們看看這個「人」字,恰好只是兩劃,而且互相倚靠、不能間離,或是少一畫,否則就不像「人」了;還有字劃的長短、上下要配合得好,「人」字才能寫得美。

人生也是一樣,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幫助,才是美好的人生!佛陀也是如此教育弟子們,並且以身作則教導大家。

佛陀在世時,僧眾共同生活,都是靠群體和敬共同維持僧團教規。當時僧團中有位阿那律尊者,每次聽佛陀講經時,他總是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當佛陀一開始講,他就打瞌睡;等佛陀宣講完畢,他又醒了,幾乎每次都是如此。

有一天,佛陀呵斥他,嚴厲地說:「阿那律陀!你為何如此懈怠!你知道嗎?若墮入蛤蚌身,一睡就一千年!」阿那律陀聽到佛陀的責備,又看到佛陀少見的怒容,他頓時睡意全消。從那時起,他發憤努力,精進用功不懈,甚至於不讓眼皮合上,即使已經非常疲倦,但是他仍然不願意閉眼休息,他覺得這是自己該振作精進的時候了。

然而人卻不能缺少糧食和睡眠,睡眠可以養神,也能夠保護眼睛,阿那律陀連續幾天不睡覺,導致眼疾,結果失明了。佛陀得知他由於太過用功而致眼盲,即教他訓練「天(心)眼」。雖然他肉眼已失明,但他依持佛陀教導,用心勤練天眼,終於練成天(心)眼通,一切生活均能自理,不必依賴別人。

有一天,目犍連尊者邀請阿那律尊者說:「我想出去行腳,你是否願意一起去呢?」他說:「好啊!和你一起行腳是很光榮的事,也是很歡喜的事!」目犍連尊者就說:「那我們是否現在出發?」阿那律尊者說:「請等我補好幾件依服之後再出門吧!」目犍連尊者問:「這是你現在急須要穿的衣服嗎?那就等你補好後我們立刻出發。」

阿那律尊者就拿針引線,應用天眼一針針地縫補衣服,但是,因為一時之間沒拿好,結果線和針脫離,針就掉到地上了。他高聲喊道:「有沒有要修福德的人呢?」當時,佛陀正好經過此處,聽到他的聲音,於是立即彎下身為他撿起針來、並且替他穿線。佛陀一邊穿線,一邊說:「我是愛福的人;我是喜愛修福的人!」

阿那律尊者聽到佛陀的聲音,趕緊起身向佛陀頂禮,說:「佛陀!我承受不起讓您為我穿線啊!」佛陀說:「這也是修福的機會,那怕只是輕而易舉的服務;而且我累生累世都是如此,點點滴滴可以幫助別人的動作我都願意做,我很珍惜機會,一點也不輕易放過!就如我今天的福報就是過生中不斷累積所成的啊!所以至今乃至於未來,我仍然要積福修慧!」

阿那律陀聽了,非常感動敬佩。這件事在僧團之間傳開後,大家都非常感動,因此,大家提倡於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幫助。例如眼明的人應幫助眼盲的人;行動自如的人應幫助行動不便的人,健康的人應幫助生病的人....,每個人都互愛互助,僧團顯得一片和睦。

佛陀總是以身作則在教導弟子們,而福報確實要一點一滴自己去累積,不可小看一點點的善行,若輕視小善不願意做,那就沒有修福的機會了。

Writer:Master Cheng-Yen

[上人說故事] 救命的口袋 Lifesaving pocket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後天習氣薰染,而有種種不同的心態。

在一個鄉村裡有戶人家,家中有阿嬤、爸爸和媽媽,還有一個小男孩。他們家附近有座佛寺。這孩子個性耿直,反應有些遲鈍,但媽媽還是很有愛心地扶養他。

男孩到了就學年齡時,父母送他去上學,但是,有些同學曾欺負、嘲笑他:「呆子來了!呆子來了!」可是不管同學如何作弄他,他都不會生氣,只是遠離那些同學,自得其樂地遊戲。

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喜歡撿東西裝在口袋裡帶回家。他的媽媽每天都會等在門口,問他口袋裡有什麼東西,要他拿出來,男孩就乖乖地全部拿出來,媽媽把口袋清得很乾淨後才讓他進屋。如果媽媽忘記在屋外等,他就會把東西帶進房間,甚至放在枕邊一起睡;媽媽為此很傷腦筋。

有一天,媽媽同樣問:「今天口袋裡有什麼東西?」正伸手要翻他的口袋時,男孩往後退了幾步,不讓媽媽翻。媽媽有些生氣,心想:每天都要為你清理口袋,已經夠煩人了,現在還不讓我看!於是上前拉他,男孩馬上護著口袋,媽媽把他的手撥開,結果摸到一團溫溫軟軟的東西,她嚇了一跳,把手縮回來,問男孩:「到底放了什麼?趕快拿出來!」男孩只好流著眼淚,小心翼翼地把「牠」捧出來。

原來是一隻剛脫殼、還沒睜開眼的小鳥!

媽媽摟著男孩說:「孩子,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今天是佛誕日,是很吉祥的日子,不能殺生喔!你不要弄痛小鳥,趕快拿到屋後放生,讓牠去田裡找東西吃。」

男孩乖順地,正要照著媽媽的話去做時,媽媽看到他的上衣有一處破洞,就說:「等一下,你先把衣服脫下來,我幫你補一補。」其實媽媽是覺得每天翻看兒子的口袋很麻煩,所以想把口袋縫住,這樣兒子就不會再裝東西回來。

男孩把衣服脫下後,媽媽就一針一針地縫;縫好,她回頭叫兒子回來穿上衣服,但是一直叫,卻找不到兒子。媽媽很擔心,兒子沒穿上衣,會跑到那裡去呢?

過一會兒,阿嬤回來了,可是還沒踏進門就氣沖沖地叫著媳婦。媳婦心想,婆婆不是去寺裡浴佛嗎?怎會怒氣沖沖的?婆婆說:「你為什麼讓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讓我沒面子!」媳婦很為難,但婆婆一肚子氣,只好靜靜地聽婆婆罵;媳婦心想:這個傻兒子為何光著上身跑到佛寺?還是去把他找回來吧!

走到屋後時,媽媽聽到倉庫裡有聲音,於是輕輕地走過去,悄悄地打開門;她看到兒子手中拿了一罐水,原來他是去佛寺要甘草水。

男孩小心翼翼地餵小鳥喝水,還輕聲地對小鳥說:「佛祖會保佑你!睜開眼睛快快長大,可以飛去找你媽媽哦!」他不斷地、溫柔地對小鳥說這些話,又一滴一滴慢慢地餵小鳥喝水。

媽媽看了又感動又歡喜,原來兒子也懂得愛惜生命!她決定把縫住的口袋拆開來,因為兒子很有愛心,他的口袋也可以做為救命的袋子啊!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男孩雖然智商不高,可是很善良,即使常被人罵成「呆子」,他都不會和別人計較,而且懂得「尊重生命」。他的阿嬤雖然會去寺裡拜拜,但是被世間的無明習氣薰染,個性急躁,因此不分黑白地責怪媳婦。而母愛是天性,不論男孩聰明與否如何,他的媽媽還是很用心地教育他;她看到孩子有善良的心,於是把縫死的口袋再拆開,讓孩子的純真、善良天性有發揮的空間。

人性本善,但因後天環境影響而薰染各種習氣。所以,大家要多用心,努力去除無明的習氣,回歸原來的清淨本性!媽媽把兒子的口袋恢復原狀,讓他的愛心有發揮的空間。

Writer:Master Cheng-Yen

2007/01/06

[上人開示] 把握分秒,寫人生藏經
Hold second of the cent, write life to hide through

十二月中旬,慈濟以非政府組織(NGO)的身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西域記風塵》攝影展,呈現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驚險艱辛的足跡,以及十九年 間從中國到印度、,再從印度回到中國,立志弘法的耐心與決心。

從長安到印度這條漫長的路途,留下許多佛教遺址;然而千百年過去,歷經大自然風 化、人為的破壞,曾幾何時,這象徵佛教繁榮的印記逐漸灰飛湮滅。其中位在阿富汗境內的宏偉石雕巴米揚大佛,二○○一年被炸毀,尤教人感慨。

佛世距離現今已有兩千多年,歲月如流、空間不斷改變,雖然有形的佛像會被破壞,但是無形的佛法卻能長存於人心。

十二月初,榴槤颱風掃過菲律賓、越南,造成災難。菲律賓呂宋島的災情嚴重,馬容火山淤積多年的火山灰、石塊,隨著強風豪雨傾瀉,重創山腳下的城鎮,眾多房舍被大風掀起、被泥流沖走,估計有千人罹難,一百多萬人受災。

九十多位慈濟志工前往賑災。感恩這當中有二十六位人醫會成員,只要有災有難,就義不容辭去療傷膚慰;還有菲航董事長夫妻,每每出錢出力協助慈濟賑災,這次派出專機載運慈濟志工,並且同機前往,在災區親自扛物資發放,可謂是富中之富。

雖然志工們要去的方向不同,卻同樣發自真善美的愛,以「視眾生如親人」的悲心,盡心盡力去付出;為災民拔除病苦、補充生活所需,並持續陪伴,膚慰一顆顆受災受難憂鬱煩惱的心。

近年來全球氣候反常,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澳洲發生旱災,美國西岸森林大火,還有許多地方遭逢乾旱、雪凍或洪水……

大自然示現「國土危脆」,然而凡夫迷茫,難以覺悟「人生無常」。當生活平順時,是否曾想:人間何以苦難偏多?是否能珍惜當下的幸福而進一步造福?

氣候的變異與人心的複雜多變息息相關。天時、地利、人和,匯聚成美好的歷史;倘若四大不調,災難就會發生。

「心」是祥和的關鍵。如何保護好「心」?即是轉「貪、瞋、癡」三毒為「聞、思、修」三慧。

「聞、思、修」能啟發智慧;「貪、瞋、癡」則會毒害善心。「貪」誘使心去取著名利地位,沉迷其中、計較得失,使周遭紛紛擾擾。「瞋」也是一種毒念,心狂火燒、怒火衝天而無法安住己心,導致喪失理智惹出災禍。

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應時時自我反省:是否有私心貪念?所做是否傷害別人?是否擾亂人心?……

懺悔,就像清水洗淨髒污;還要時時刻刻提起警惕心,避免再起妄念惡行。虔誠戒慎,去除煩惱的種子,愚癡滅除,智慧就生,自能輕安自在。

「付出無所求」是一道心靈防護門,以感恩、尊重、無私的大愛造福而不染著,盡己所能付出,就是人間菩薩。

把心照顧好,為天下蒼生付出一分愛,自然人人就會來愛你;這是人生最實在也是最有價值的事。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Writer:Master Cheng-Yen

2007/01/03

我的素食之旅
The trip of vegetarian food

文/黃銘傑 花蓮慈濟醫院牙科主任
Writer:Huang,Ming-Jie,Manager of the dental department,Hualien Tzu Chi Medical Quarterly.

說到吃素食,算一算,不知不覺已經吃了近十年的素食了;這一路過來,似乎是有許多的因緣,讓我與素食結下了不解的緣;當兵、內子、雪克、父親……

緣起

應該是從馬祖當兵說起,當時服役於馬祖野戰醫院,因外島耕作面積有限,食物種類不多,因此部隊醫院伙食往往不容易讓大伙滿意,常常找不到阿兵哥願意當採買,在沒有人有意願之下,我被拱出來當採買;既然被硬推出來,我就與大家約法三章:「我定盡力而為,若菜色不好請大家多指導、多指教,不要惡言謾罵。」一段時間後做得也算是上軌道。由於外島物質缺乏,醫院也養了幾頭豬,以便逢年過節加菜之用。

擔任採買的人由於必需監督廚房食物之準備與烹調,於是有機會親眼目睹了活生生的豬被五花大綁以及宰殺過程,觸目驚心的畫面至今仍忘不了。從此以後,每次看到或聞到豬肉味,就似乎從胃中會冒出一股豬腥味,對豬肉我就越來越不敢領教了。

萌芽

退伍後,回台大醫院當牙科住院醫師,認識了現在的太太,並在第三年住院醫師快結束時結婚,因為太太想養隻貓當寵物,但又怕會有貓蚤,後來覺得狗也蠻可愛的,又比較沒有跳蚤的問題,所以後來就決定養一隻小狗。

在寵物店的櫥窗內,有隻二個月大的小狗,不斷的向我們搖尾巴。「就是你了!Shakor(雪克)。」心中打定了主意。於是雪克就成了我們家中的一員。

在台北擁擠的小套房內,也因為有了雪克的潤滑,使得生活雖然忙碌卻充滿了歡笑。一天凌晨四點,十個月大的雪克突然一陣狂吠後,在小小的屋內狂奔,最後跳到我的懷中發抖,一個多月後又發生一次,就像台語說的「著驚」一般,經獸醫診斷是癲癇的小發作。

據獸醫表示,除非發作頻繁要不然是無需治療的,我們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情走出了獸醫的診間。但是就在我們搬到花蓮的那一天,也許是陌生環境造成的壓力,雪克的癲癇又發作了,但這一次就像人的大發作一般的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驚慌的我們帶著雪克回到台北就醫,藥物的控制,雖然減少發作的頻率,但是只要稍有外在的刺激、壓力,如鞭炮聲等等,就會再度發作。為了治療小狗的病情卻也讓我們接觸到了佛法:太太大哥的一位小學同學修習密宗有年,這位師兄為雪克觀想,雪克的病情是因為上輩子做的孽,冤親債主找上門,要我們多唸大悲咒迴向給這些人。

雖然心中不是很相信,但抱著反正也沒有害處的心?姑且一試,就經常唸大悲咒回向給雪克的所謂的冤親債主們,想不到發作的次數慢慢的減少,最後竟不藥而癒。在接觸佛法後免不了會接觸到一些素食的東西,太太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在看了許多素食的書籍後,決定開始吃健康素食,而我因為陪著太太吃飯,自然也成了大半個素食者了,也拜素食之賜,內子的許多陳年毛病竟也好了大半。

雪克的癲癇好了,但是卻患了腸胃炎,一直都治不好。由於我們對佛法、對輪迴也逐漸有些概念,於是又去請教那位密宗師兄。這次他不願表示什麼,他只說要多從生活中注意,今生不要再造業。並說了一句,肉對狗不好。我過去習慣買雞胸肉給狗吃。自此,也開始讓雪克吃素。而雪克也不排斥。今年它已經十四歲了,沒再患腸胃病。

臨門一腳

兒子出生那一年,父親因大腸癌開刀,由於大腸癌與素食可說有直接的關係,為了勸說父親多吃素食,於是我決定陪父親吃素,從此不再碰葷食了。而初生的兒子我們也決定讓他成為素食者。

吃素雖然有些許不便,只要下了決心就成了,但是要小孩從小吃素,卻是萬般的困難。難的不是小孩,而是那些偏執的大人、親戚們。

一聽到小嬰兒也要跟我們吃素,就跳出一大堆親戚、朋友反對的聲音,有的甚至說我們夫妻是拿小孩當小白鼠在做實驗。其實我們也看了許多書籍、雜誌和文章,知道素食對小孩的正面影響絕對較多;加上許多我們的一些病人朋友,他們的小孩也不乏胎?素的情況;而他們個個健康狀況良好,有的老師還說:奇怪了!全班都在發燒、咳嗽、流鼻水,就你們家的小傢伙都不生病!

結果

有了許多的正面結果當後盾,讓我們的心更加篤定。如果我們給小孩吃素是把小孩當小白鼠,那我要對吃葷食者說,其實你們只是樣本數較大罷了!而結果呢,當然素食者較優囉!這不是隨便說說的,最近的研究顯示,吃素的人平均IQ較高喔!

今年升上小四的兒子,今年11月的太魯閣馬拉松,也很輕鬆的跑完全民健跑5公里的路程;而小三那一年他在班上總成績也名列前茅。由此可見吃素是健康的,這是不容質疑的。

我在初到花蓮的頭一、兩年,就因為工作姿勢常需彎腰駝背而造成椎間盤突出,有一陣子還常常跑復健科做復健,心中憂心的想:完了!才剛三十初頭,我牙科事業才要起步而已,就已經得到腰酸背痛的老人病了。但吃素後,由於肌肉耐力自然的加強,因此就不曾再到復健科報到了!而太太因為體質虛弱過去常常感冒,加上腸胃又差,一吃感冒藥最後就又會演變成胃發炎,每次不打個三、四天的點滴讓胃休息不可!這樣的戲碼在我們吃素前不斷的重演,一年要演個兩三回,吃素後竟然逐漸的不藥而癒,而且氣色越來越好。

感恩   

素食十年,這一路走來是那麼的自然,但卻也是這許許多多的因緣所牽引,感謝這一路走來帶引我們的小狗以及我的太太,讓我最後下定決心完全吃素的父親,也要感恩在慈濟的環境下,讓我們吃素吃得輕鬆,不用到處找不到素食餐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