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07/04/26

剖析史登報告:從經濟觀點看全球變遷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of the global changes.

作者:王茹涵 Wang,Ru-Han(工研院能環所副研究員)

隨著今年2月 IPCC 報告的出版,大眾已經可以了解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而4月初IPCC更進一步對全球暖化的衝擊性作了說明。如同環境資訊電子報於4月12日刊出的新聞〈因應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將需要大筆資金〉(http://e-info.org.tw/node/21431)所述,但這樣的巨額投資是否合理並值得?事實上,2006年發表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簡稱 "Stern Review")其實已提供了部分的答案。史登報告的作者Nicolas Stern 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2006年10月底發表了嚴肅警告全球暖化對世界經濟的衝擊。筆者有幸參與Nicolas Stern三月底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演說。

全球暖化將使經濟萎縮20%

史登報告主要是在破除一個長久以來的迷思,那就是「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阻礙經濟影響」。但是分析的結果剛好相反。如果目前形勢不變,全球溫度將在2100年前升高攝氏2~5度,未來10年全球經濟將為此付出3.68兆英鎊(約合232兆台幣)的代價。Stern Review指出,全球暖化的破壞力很可能使全球經濟萎縮20%。該報告的重要訊息有三點:

  1. 相較於溫室效應帶來的災害,儘速且強而有力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僅需付出較少的經濟成本。

  2. 即使目前開始採取強力的措施,研擬因應氣候變遷的對策仍十分關鍵。

  3. 公共政策應注意以下四點:國際間必須採取立即行動;必須計算氣候災害的成本;支持科技研發;且必須停止森林砍伐。

簡言之,Stern的觀點在於,相較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他更強調不採取積極行動,將會耗費更多的經濟成本。據計算世界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會造成85美元的破壞,但減少1噸排放量僅需25美元。不僅是要採取行動,Stern更表示必須「立即」行動!若是二氧化碳濃度需平衡在550ppm,假使我們開始努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時將濃度控制在550ppm高峰,則每年僅需減少的排放速率為1%-2.5%。但是若延遲十年才開始,將需要兩倍的消減速率才能達到目標,而這將更為困難達成,且更費成本。

森林消退,對全球增溫影響最大








婆羅洲雨林裡一項世界最大棕櫚園開發案終於喊停



Stern也提出許多政策建議,他認為各國政府應對「碳」訂出合理價格,以免低估了溫室氣體的外部性成本。他也特別強調公部門應加強能源科技研發。他認為全球公部門研發經費應呈倍數成長至200億美金,然而過去10年各國政府卻背道而馳,將研發經費減半。投資於鼓勵使用新科技的誘因也應增加2-5倍。另外,Stern提到一個大多數人都忽略的重點,就是「停止森林消退」。除了工業與能源使用,一般人都忽略了森林消退對全球增溫的影響甚鉅。如果我們考慮森林消退而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印尼將是全球第三大排放國(僅次於美、中兩國)。遏止森林砍伐並不需研發新科技,實為非常經濟有效的政策工具。

然而針對史登報告的分析,也存在著正反兩方的雜音。有人認為史登報告太過激進,有人則認為其仍過於保守。不認同史登者如耶魯經濟系教授Nordhause,他是較溫和的反對者,他認為Stern Report與傳統的經濟分析有著極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史登採用了較接近於零的貼現率(1.4%),而Nordhaus在2006年出版的評論中採用了4%(Nordhaus, 2006)(註1)。使用較低的貼現率有其緣由,主要是因為史登考慮的是一直到2200年的情境。








巴西提倡以酒精替代石油的政策,去年歡慶了第100萬輛彈性燃料車的出廠。
(圖為巴西國會議員鮑伊利諾 Luis Piauhylino de Mello Monteiro)



在筆者的看來,這是頗為合理的,因全球暖化是一段變化非常長的時程,且二氧化碳存留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也十分長。傳統的經濟分析由於多為當局政策服務,因此時程非常短(通常為一選舉週期)。另外,較低的折現率其實也代表了,未來世代的福祉與今日相去無多,貼現率越高,則代表未來世代的福祉遠低於今日,這個觀點也應該被大眾所接受。如同史登在演說中一開始就提到,如果有人不認為未來子孫的幸福很重要,那麼現在就可以離席了!他也提到,我們不認同種族歧視,但若我們不重視氣候變遷,那麼我們也歧視了未來的族群。

許多經濟學者強力抨擊史登報告根本悖離經濟學,更有甚者還註解這位前世銀首席經濟學者犯了連經濟碩士生都不會犯的錯誤。但就筆者看來,這些看似歧異的假設與分析並非無心之錯,而是有理由的選擇。

傳統經濟學無法估算氣候變遷的成本

事實上,傳統經濟學對於氣候變遷成本的估算有其瑕疵。傳統經濟分析不考慮因氣候變遷造成的「非市場價值」性的損害;亦即,暖化只會造成市場商品損失,而不會直接影響人類福祉。因此傳統的估算中,因熱浪或傳染病造成的人類健康損失是被忽略的,更別提生態系統的健康(這點連史登報告都沒有評估到)。但很顯然的,這些問題必須被考慮,因此史登報告有其可信度。

史登報告並非完美之作,他的分析也無法解決地域的差異性。該報告考慮的是「全球」巨觀的影響,因此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被「平均」掉了。但事實上,暖化所造成的衝擊是有其區域性,某些地區因為較為脆弱,也會因暖化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總括來說,史登報告雖有其未及之處,但方向是正確的。氣候變遷的確充滿了許多經濟學之外部性都無法解決的議題,包括不確定性、時程冗長度、不可回復程度與其潛在的巨大衝擊。因此史登突破傳統經濟學的分析,的確為世人提供新視野,同時也警告世人,不可再任意地忽略全球暖化帶來的災害與衝擊。

*註1:但在Nordhaus 四月份剛出版的論文已將其值修正為2.8%,向史登報告的值靠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