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站和果菜市場總有一個佝僂的身影在整理回收紙箱,她是余琴,五十歲以前每天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賺錢扶養兒女,現在兒女長大了,余琴收起經營二十多年的麵攤,改轉跑道走入慈濟做環保志工,現在的她捨大餐吃蔬食淡飯,少購衣穿回收衣依然時尚,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刻,即使兒女讓余琴不愁吃穿,她仍選擇儉樸過日子,余琴表示,心靈上的滿足與富有比享受物質更有意義。
1934年,余琴出生於臺北縣三峽,自小生長在山上的她,接觸人群面較少,有著傳統婦女的習性,以當時閩南人的習俗,沒帶嫁妝的媳婦會讓婆婆瞧不起,因為擔心娘家窮買不起嫁妝陪嫁,恰巧一次去經營糖果製造商的姊夫家幫忙時,認識一位山東籍的客人,沒想到對方表示對余琴有欣賞之意,余琴認為趁著有人喜歡又免愁嫁妝,在經濟的考量上,她便嫁給三十六歲的丈夫,當時余琴才二十一歲。
婚後經濟狀況雖不好,幸好先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能守本份的上下班,並將微薄的薪水交給太太支付日常生活開銷。然而一家七口,只靠固定的薪水難以維持,加上丈夫從不關心家庭的開銷,經濟重任余琴一肩挑起,全權處理生活費和教育費,入不敷支的負荷,不得已分送一位女兒給他人。
為了增加收入,余琴興起開麵店的想法,如此可貼補家用扶養兒女,每天一大早余琴就得上市場挑選一日所需的菜量,每天行程就是採買、清理、煮食和端麵到客人面前,這種忙碌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等到當日麵店生意告一段落,通常已經是下午了,此時余琴才有空進食一天的第一餐。
余琴靠著勞力奮鬥,藉由麵店的收入來支撐家計,但生意也有清淡的時候,余琴表示,有時生意不好真的非常煩惱,不知下個月的店面租金從何而來?
余琴一步一腳印,藉著麵店收入來扶養兒女,二十多年後生意變得清淡許多,孩子也長大成年,加上余琴年歲已大,便決定將麵店生意結束,那時已是五十多歲。偶聞慈濟是一個默默行善的團體,一次機緣親眼看到證嚴法師用纖弱的身軀為眾生付出內心深受感動,便激起強烈動力主動找慈濟志工表明想要做志工的意願。
回想當初一心想要付出的余琴說:「我沒有讀書也不認識字,不知道該如何為慈濟做些什麼,那時證嚴上人正呼籲人人做環保,只要雙手不用拿筆,我就開始做環保。」
找到付出的方向後,住在市場旁的余琴,晴天時,頭上就戴頂帽子,套上防曬的長手套;雨天,頭戴著斗笠,身穿著雨衣,風雨無阻,每天緩緩推著手推車向市場前進,撿拾攤販丟棄的廢紙箱。
余琴表示,其實第一次揀回收紙箱是拖著一只賣菜的菜籃,假裝去市場買菜,看到紙箱想撿又不好意思彎下腰,擔心被誤認為兒子不孝,讓媽媽出來撿垃圾,出門一定將斗笠戴的低低的,深怕被熟識的人認出來,看到紙箱拿了就快步離開。
日子漸久,余琴瞭解做環保回收是一件助人又利己的好事情,因此開始大方主動和店家說明回收的用意後,店家會特別留下紙箱供余琴回收,余琴只要看到紙箱就會將它蒐集在推車上,並推到住家後面廢棄的舊商場做整理,就這樣在市場回收默默做了三年期間。
在批發市場裡,蔬菜水果講求的是新鮮和漂亮,有些許摺痕的菜或壓傷的水果,就會被放棄在一旁,做環保後而有儉樸概念的余琴看著能夠吃的蔬果被遺棄非常不捨,因此將它全部撿回家,切去壞掉和爛掉的部分,果實清洗乾淨、青菜稍加烹調後端上桌,一樣是一桌美味可口的餐點,不知不覺中省下一筆開銷。
全心全意投入志工行列的余琴表示,以前一星期要上美髮院一次,花錢梳理頭髮,現在自行清理頭髮;回收的青菜吃都不完,也不用花買菜錢;衣服已經好幾年沒買,天天可以穿不同套衣服,因為回收衣服穿都穿不完,省下這些錢,算了算一個月3000元生活費就夠了,至於吃的部分只要煮個麵配上一點青菜就可以溫飽一餐了。生活簡樸又長年素食的余琴認為這些省下來的錢,捐給慈濟做好事比享樂有意義多了。
走入慈濟當志工後,余琴表示一路來幸有慈濟的陪伴不僅讓生活習慣變得更環保,心裡也比以前更滿足,特別是到醫院當志工後,看到洗腎病人的辛苦,再看看自己有個健康身體,真正體會到自己非常有福。
對於未來的規劃,高齡七十四歲的余琴已經想清楚,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持續做一位清平致富的環保志工,往生後也要善盡自己所能捐贈大體供醫院做醫學研究。這一位捨己一身的長者,省吃儉用只恆持一份單純心,那就是能做最有福。(撰文/ 陳明麗)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陳靜瑋
1934年,余琴出生於臺北縣三峽,自小生長在山上的她,接觸人群面較少,有著傳統婦女的習性,以當時閩南人的習俗,沒帶嫁妝的媳婦會讓婆婆瞧不起,因為擔心娘家窮買不起嫁妝陪嫁,恰巧一次去經營糖果製造商的姊夫家幫忙時,認識一位山東籍的客人,沒想到對方表示對余琴有欣賞之意,余琴認為趁著有人喜歡又免愁嫁妝,在經濟的考量上,她便嫁給三十六歲的丈夫,當時余琴才二十一歲。
婚後經濟狀況雖不好,幸好先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能守本份的上下班,並將微薄的薪水交給太太支付日常生活開銷。然而一家七口,只靠固定的薪水難以維持,加上丈夫從不關心家庭的開銷,經濟重任余琴一肩挑起,全權處理生活費和教育費,入不敷支的負荷,不得已分送一位女兒給他人。
為了增加收入,余琴興起開麵店的想法,如此可貼補家用扶養兒女,每天一大早余琴就得上市場挑選一日所需的菜量,每天行程就是採買、清理、煮食和端麵到客人面前,這種忙碌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等到當日麵店生意告一段落,通常已經是下午了,此時余琴才有空進食一天的第一餐。
余琴靠著勞力奮鬥,藉由麵店的收入來支撐家計,但生意也有清淡的時候,余琴表示,有時生意不好真的非常煩惱,不知下個月的店面租金從何而來?
余琴一步一腳印,藉著麵店收入來扶養兒女,二十多年後生意變得清淡許多,孩子也長大成年,加上余琴年歲已大,便決定將麵店生意結束,那時已是五十多歲。偶聞慈濟是一個默默行善的團體,一次機緣親眼看到證嚴法師用纖弱的身軀為眾生付出內心深受感動,便激起強烈動力主動找慈濟志工表明想要做志工的意願。
回想當初一心想要付出的余琴說:「我沒有讀書也不認識字,不知道該如何為慈濟做些什麼,那時證嚴上人正呼籲人人做環保,只要雙手不用拿筆,我就開始做環保。」
找到付出的方向後,住在市場旁的余琴,晴天時,頭上就戴頂帽子,套上防曬的長手套;雨天,頭戴著斗笠,身穿著雨衣,風雨無阻,每天緩緩推著手推車向市場前進,撿拾攤販丟棄的廢紙箱。
余琴表示,其實第一次揀回收紙箱是拖著一只賣菜的菜籃,假裝去市場買菜,看到紙箱想撿又不好意思彎下腰,擔心被誤認為兒子不孝,讓媽媽出來撿垃圾,出門一定將斗笠戴的低低的,深怕被熟識的人認出來,看到紙箱拿了就快步離開。
日子漸久,余琴瞭解做環保回收是一件助人又利己的好事情,因此開始大方主動和店家說明回收的用意後,店家會特別留下紙箱供余琴回收,余琴只要看到紙箱就會將它蒐集在推車上,並推到住家後面廢棄的舊商場做整理,就這樣在市場回收默默做了三年期間。
在批發市場裡,蔬菜水果講求的是新鮮和漂亮,有些許摺痕的菜或壓傷的水果,就會被放棄在一旁,做環保後而有儉樸概念的余琴看著能夠吃的蔬果被遺棄非常不捨,因此將它全部撿回家,切去壞掉和爛掉的部分,果實清洗乾淨、青菜稍加烹調後端上桌,一樣是一桌美味可口的餐點,不知不覺中省下一筆開銷。
全心全意投入志工行列的余琴表示,以前一星期要上美髮院一次,花錢梳理頭髮,現在自行清理頭髮;回收的青菜吃都不完,也不用花買菜錢;衣服已經好幾年沒買,天天可以穿不同套衣服,因為回收衣服穿都穿不完,省下這些錢,算了算一個月3000元生活費就夠了,至於吃的部分只要煮個麵配上一點青菜就可以溫飽一餐了。生活簡樸又長年素食的余琴認為這些省下來的錢,捐給慈濟做好事比享樂有意義多了。
走入慈濟當志工後,余琴表示一路來幸有慈濟的陪伴不僅讓生活習慣變得更環保,心裡也比以前更滿足,特別是到醫院當志工後,看到洗腎病人的辛苦,再看看自己有個健康身體,真正體會到自己非常有福。
對於未來的規劃,高齡七十四歲的余琴已經想清楚,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持續做一位清平致富的環保志工,往生後也要善盡自己所能捐贈大體供醫院做醫學研究。這一位捨己一身的長者,省吃儉用只恆持一份單純心,那就是能做最有福。(撰文/ 陳明麗)
新聞提供: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陳靜瑋
靜思語:不為任何代價、任何回報而付出,則能得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世運比賽項目:七人制橄欖球 Rugby 7-a-side
2009/7/16~26 臺灣高雄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