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更新....)       ◆歡迎來到「後山慈青部落」!【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關懷莫拉克颱風水患,慈濟賑災專案帳號:06692433,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賑災專戶      ◆大愛電視《證嚴法師菩提心要》9/05播出上人教你有法度~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興建大愛村與組合屋,慈濟基金會將在高雄縣、屏東、臺東等地興建組合屋或永久住宅      ◆慈濟基金會持續提供援助,需要救援協助的民眾,請洽慈濟總指揮中心03-8266779轉269、590、373或374,臺南分會06-2792999分機128、129或211,高雄分會07-3987667分機1203、1204,屏東分會08-7385265、08-7363953轉123或124,或就近撥打慈濟全臺分支會聯絡處電話。      ◆救災最重要~李桂鴦放下滿處泥濘的房子投入慈濟,三週後才清理自宅      ◆慈濟關懷高雄營區八八水災受災鄉親,協助鄉親早日適應新生活      ◆印尼強震,萬隆與雅加達慈濟志工攜帶物資前往災區勘災發放      ◆證嚴上人行腳高雄 持續在南臺灣關心災情       ◆更多新聞,請鎖定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2007/12/28

2007年媒體風雲榜排行榜,大愛電視台得到五項第一名,為民眾心目中最優質的電視台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2月25日公布「2007年媒體風雲排行榜」,在針對電視類的15項調查指標中,大愛電視台有五項排名第一,是民眾心目中最優質的電視台,也是最常收看的頻道中,唯一的非商業電視台。其中大愛電視台在「最優質」的指標上,得到第一名,而對個人、對社會影響,最公正客觀,最能提供教育文化資訊等項目,也都是觀眾心目中的第一選擇。



十五項指標大愛五項居冠,其次是DISCOVERY四項、中天新聞台兩項、非凡新聞台兩項、三立台灣台、民視新聞台、旅遊生活頻道各一項(中天新聞台、民視新聞台在報導最詳細指標中同分)。



台灣民眾愛看什麼樣的報紙?讀什麼樣的雜誌?根據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所進行的「2007年媒體風雲排行榜」調查結果顯示,八卦性週刊及政治議題仍最受台灣民眾青睞,其中來自香港並在台灣市場一支獨秀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集團已經佔領我們的平面生活!



由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規劃、委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執行的「世新傳播資料庫—2007年媒體風雲排行榜」25日出爐。這份調查有別於一般調查的是,這項排行是以面訪並針對質化問題進行的結果。這份調查包括:台閩地區二十五個縣市,調查對象係針對十五到六十四歲,以家戶面對面的訪問方式,抽樣採「分層比例系統抽樣法」進行,調查結果之抽樣誤差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2.9%。



這次調查訪問1100位民眾,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熊杰院長表示,這是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第四次大規模進行的媒體使用行為及評價調查研究;調查內容主要針對台灣地區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及網路五大媒體進行各項指標性排名,除了媒體使用行為一般性調查外,並調查民眾對媒體品質、及媒體對個人及社會影響力的評價。



熊院長表示,民眾對媒體接觸率以電視居冠,其次是報紙和網路;民眾的主要新聞來源也主要使以電視居冠、報紙和網路居次。這顯示民眾對媒體依賴度以電視居首,雖然電視為搶時效,公正客觀性令人存疑,但也意謂報紙和電視彼此互別苗頭的時代已經展開。



電視媒體部分,傳統老三台不再獨霸,無線台民視勝出,有線台以三立台灣台明顯超前,電影台以HBO最受肯定。調查顯示,民眾較常收看的電視台以民視、三立台灣台及中視位居領先,緊追在後的是HBO、大愛、中天新聞台、及三立新聞台。



整體來說,民眾認為最優質的電視台以大愛、DISCOVERY、中視、公視及民視領先。在個人影響力及社會的影響力指標上,大愛電視台都呈現相當明顯的突出表現。



調查結果顯示,在報紙方面最常閱讀之報紙分別為蘋果日報佔百分之四十三點三、自由時報佔百分之三十八點五、聯合報百分之二十五、中國時報百分之二十三點三。



整體而言,報導最詳實前三名為蘋果日報百分之二十二點三、自由時報百分之十六點二、聯合報百分之十三點八。內容最具深度前三名為聯合報百分之十七的二、中國時報百分之十五點九、自由時報百分之十二點一。最具國際觀的報紙前三名為中國時報百分之十一的一、聯合報的百分之十、以及自由時報的百分之七點六。



在對個人影響力最大的報紙調查中,蘋果日報百分之十七點五居首位。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也是蘋果日報;受訪者認為最優質的報紙前三名則為聯合報百分之十三點七、蘋果日報百分之十二點七及自由時報的百分之十二點七。



在雜誌部份,「閱讀率」最高的雜誌依序是「壹周刊」、「時報周刊」、「商業周刊」及「天下雜誌」,整體來看,閱讀率較高的多為周刊型雜誌,包括:壹周刊、時報周刊、商業周刊等,這些雜誌內容傾向新聞與娛樂功能兼具,容易滿足一般大眾的需求,易受到民眾的青睞。而月刊部分則由天下拔得頭籌。



在「內容豐富性」方面,「壹周刊」及「時報周刊」表現最受肯定。在專業知識及對個人影響力部分則以「商業周刊」明顯領先其他雜誌。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容深度」、「具國際觀」以及「最優質」等三項指標上則以「天下雜誌」明顯領先。



廣播部份,中廣FM流行網各項指標都名列前矛,老字號還是大贏家。調查顯示,中廣流行網、中廣音樂網、飛碟聯播網及中廣新聞網、警察廣播電台都是廣播類領先群。



網路的部分,則以「雅虎奇摩」是受訪者最常使用的網站,其次是MSN、Google、和PC Home居次。雅虎奇摩包括在資訊充實性、搜尋功能及優質性等各項指標上都明顯領先。



這份持續性調查是由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出資及規劃,自2004年起每年6~7月針對全台灣15~64歲的民眾進行面對面的家戶訪問。



2007年大愛電視台榮譽:



戲劇類:96年電視金鐘獎,大愛電視台共有十七項入圍,獲得「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及「迷你劇集女配角」三項大獎,表現亮眼。



節目類:大愛電視台兒童節目「地球的孩子」獲得「最佳學齡兒童節目獎」,小主持人詹蘋也獲得「最佳兒童少年演出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大愛電視「地球的孩子」和「唐朝小栗子」節目獲得推薦。



新聞類:大愛電視台范婷與宋和祥以「清貧、簡單、愛,印度垂死之家記實」獲得「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內政部頒發「96年度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防治及兒少保護優質新聞」獎項,大愛電視台吳志怡及林立一報導「走出家傷」獲獎。



新聞提供: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執行長室秘書組 葛傳富


《慈濟》月刊PDF全螢幕電子書,二○○八年元旦正式上線

您是否想閱讀《慈濟》月刊電子書,卻不會設立帳戶、不會下載,或是閱讀時因頻繁操作滑鼠、調整頁面與放大字體,而感到困擾嗎?

好消息!《慈濟》月刊自493期起(2007年十二月號),推出嶄新「PDF全螢幕電子書」——適合電腦全螢幕閱讀的美觀編排,字體適中,不須頻繁移動滑鼠調整頁面,便利阿公阿嬤「一指神功」操作;採用普及性高的Adobe Reader閱讀軟體,下載簡便;每期檔案可保存於個人電腦,隨時離線閱讀;文字可以拷貝、也可以列印出來與人分享。

每月一號開始,提供最新一期《慈濟》月刊下載,歡迎讀者至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網站(http://www.tzuchiculture.org.tw)下載閱讀。

原「Zinio版電子書」即日起停止系統服務,謹向讀者致歉。

讀者諮詢專線:02-28989000分機1165



2007/12/24

慈青傳承立典範


大愛新聞
張端容 劉泓志 花蓮報導


慈青成立15周年,全球慈青星期六、星期天齊聚花蓮,分享助人的喜悅,昨天圓緣典禮,大家都發心立願,彼此精進。

證嚴上人今天在志工早會上,非常讚嘆這群年輕人回饋社會,傳承靜思法脈,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慈青由台灣起步,隨著不同因緣,飄揚海外生根發芽,已經遍及十五個國家、超過五千位的菩提種子,全球慈青日,在每年的這個時候,慈濟家人齊聚心靈故鄉,彼此勉勵,守志奉道。

證嚴上人開示:「他們做到了那一份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十五年如一日,他們不斷聯誼,那一種法脈相傳,現在他們連法髓也已經都在一一移植建立在人人慧命中。」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足印,慈青十五年,不只用愛傳承,在校園灑播清流,更要不斷精進。像是來自台中地區的慈青們就發起「晨鐘起,薰法香」,調整生活作息,更以智慧法語增長慧命,期許自己克己精勤,復禮守規。

證嚴上人開示:「期待我們這一群年輕人,在社會上做一個導航師,能讓我們社會普遍的福祉,造福人群,對孤老無依苦難人家,或者是在社會設立福祉,這都是我們期待他們慧命跟福緣要廣結。」

走過十五周年,菩提種子從一而生無量,承擔志業盡良能,更傳承法髓立榜樣,誠正信實,懿德典範,看見人間最美的希望。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 成立十五週年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成立滿15周年了,這15年來慈青日益成長,不只在台灣已經有81所大專院校擁有慈青社,也分布在海外12個國家。事實上,早在慈青聯誼會尚未成立前,民國64年,一群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學生都會到精舍幫忙發放,甚至跟隨上人下鄉訪貧,開大專學生參與慈善工作的先河。

爾後,隨著志工人數的增加,也把這股善念帶進校園,直到民國81年5月31日,才正式成立慈青聯誼會,透過15年前第一屆冬令營的活動手冊及製服,回顧慈青聯誼會一路走來的認真與投入。

這是民國82年,慈濟大專青年第一屆冬令營的活動手冊,翻開內頁,章程規範,都還是手寫字跡,連地圖也都是手繪印製。這些都是慈濟志工,王譽潔壓箱底珍藏的資料,當時的慈青制服,外套也都被他細細保存。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在民國81年5月31日成立,當時共有四十多所學校,170多位同學參加。

在慈濟宗教處負責國內慈善的邱定彬,是第一屆慈青學員,同期的還有目前,在醫療志業的黃芳淇,他們都是台大晨曦社的同學,回想當年籌辦慈青社的過程,從無到有雖然艱辛,卻也甜蜜。

早在慈青社,尚未成立前,慈濟志工經常自掏腰包,到校園辦展覽,一點一滴把慈濟的法,上人的愛帶進校園,如今全台灣已有八十一所大專院校,成立慈青社團。當年的慈青從懞懂無知,成長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當年的孩子,如今分佈在慈濟四大志業,用他們走過的經歷,繼續傳承,校園清流的愛,種子已是大樹成林。

2007/12/19

生物多樣性:超越綠建築 挑戰永續生態城市(上)

作者:廖桂賢
Writer:Liao,Gui-Xi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博士生)

綠建築這個名詞近來在台灣越來越受到矚目,甚至還成為房地產的行銷手段,但綠建築到底是什麼,恐怕許多人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綠建築是經過植栽綠化的建築?還是節能省水的建築?

綠建築的內涵當然遠甚於此。除了在綠化、能源、水資源層面的要求之外,國內外的綠建築相關認證系統中還包含了廢棄物減量、基地設計、室內空氣品質、碳排放與氣候變遷影響、生物多樣性等等的考量。從專業認證的角度而言,綠建築的定義在於建築物的各個環境面向是否能達到某個標準;此外,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制度中,視建築物能夠跨過多高的數字門檻,有不同的綠建築等級,換句話說,在認證的綠建築中,有些可能是「深綠」,有些則是「淺綠」。然而,通過認證的綠建築,真的就等於是「綠」建築嗎?

重新思考蓋綠建築初衷

這絕不是個無意義的問題。在綠建築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在國外比較前進的城市中已經成為主流專業價值的今天,「經過綠建築認證就是永續、環保的建築」在專業實務和媒體報導上被視為理所當然,當認證制度越具規模、越趨繁複,綠建築的真正意涵和目的也不再被討論。當前,在許多綠建築的討論上,綠建築的本身似乎已成為終極目的,其作為改善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工具意義,已經在技術細節的討論中被遺忘。要回答「綠建築到底是什麼」這樣的根本問題,也許我們該思考一下綠建築背後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建築物為人類遮風擋雨,是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生活場域,正因為建築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們投注了大量的資源在建築物的興建與運作上;在能源和環境危機下,我們突然驚覺現代建築物是資源和能源使用的大黑洞,促使了建築營建界的反省。綠建築觀念的浮現,來自於對現代建築所造成的不永續生活模式的檢討,所以,建築的目的,應當是確保人類在滿足遮風擋雨、避寒取暖的需求之際,也同時尊重地球環境。

全球暖化威脅,光做綠建築不夠!

不久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在其發表的綜合報告書中,明確的警告全世界:全球暖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將對人類發展造成嚴重威脅。這代表人類生存環境的地球的健康狀況已經亮了紅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採取更積極的手段來改善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此時,若綠建築的目的僅是「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那麼這樣的綠建築對地球環境沒有任何的正面效果。因為,所謂的綠建築不過是比典型耗能、耗資源的現代建築對環境的負擔少了一些,但影響仍然是負面的,對健康已經亮紅燈的地球生態系統的改善無濟於事。

尤其是那些在原有綠地和農地上的新開發案,即使所有的新建築物都得到了綠建築認證,仍是有害無益,因為新建設需要消耗額外的資源,仍是環境的負擔,因此,今天人類所需的真正綠建築,不但不能對環境造成負荷,還要進一步具有修復的效果。只是,當今無論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都還不夠積極,僅滿足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對人類的永續發展不痛不癢,很顯然的,要邁向永續,光倚賴認證的綠建築是絕不足夠的!

面對生態環境惡化和全球暖化的挑戰,更積極、前進的手段是必要的,接下來綠建築觀念的發展應該要強調兩個方向:第一,鼓勵以修復為主的真正綠建築,與其建造新的(但其實不綠的)綠建築,政府和業界應該要將重點放在將現有建築物「升級」為綠建築;第二,擴大綠建築觀念的空間尺度,超越建築物,思考如何修復現有的不永續城市,讓整個城市成為生態永續的系統。綠建築是生態永續城市的必備條件,但要邁向生態永續城市,在綠建築之外,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待續)

2007/12/18

慈濟清潔工 以色列駐台代表為中國慈善行動辯護



(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林浩然台北十六日電)針對最近慈濟在中國大陸的救助行動遭受批評,以色列駐台灣代表甘若飛挺身辯護,他說:「這些資源都是拿去進行人道救援。」

自詡為慈濟「清潔工人」的甘若飛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主動提到慈濟在中國大陸的計畫在台灣受到批評的問題,並表示「有話要說」。

雖然甘若飛強調,他無意涉入台灣的內部事務,但一位外交官主動站出來為涉及台灣海峽兩岸的敏感議題發言確屬罕見,也代表了他對這個問題的關切程度。

他舉以色列的例子指出,儘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不斷,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財產飽受威脅,以色列醫院還是協助救濟在戰事中受傷的巴勒斯坦民眾;因此「任何以『人與人』為基礎的合作計畫,都顯得格外重要。」

甘若飛強調說:「走出台灣,到需要援助的地方就是慈濟精神,這絕對是台灣社會的一個成就」,因為,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以色列,「會讓我們的社會更不狹隘、更不本位主義的,都應該受到鼓勵。」

他並指出,以色列也協助訓練巴勒斯坦的醫生,在緊急情況時,這些巴勒斯坦醫生也主動醫療以色列人;這種人道的關懷與協助已超越了衝突及敵意。

除了捍衛人道救助與關懷,甘若飛也實際參與慈濟的環保工作,每個周末到台北市建國花市等地進行垃圾回收分類活動,成為第一個駐台使節參與慈濟的例子。

在不知道甘若飛身分的情況下,看到他移動著龐大的身軀,身穿慈濟灰色制服與其他志工撿垃圾,一名在建國玉市擺攤的老闆就說:「這真是愛台灣的表現」。

甘若飛卻認為,在這裡,大家擁有相同的熱誠,在慈濟證嚴法師的感召下,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是應該的。「這也是身為大使與夫人,可以樹立的良好典範。」

作為一名駐外使節,甘若飛說:「不能只當個遠遠的觀察家,而是要融入當地社會。」他表示,慈濟是一個真正具有草根性、也是華語社會最重要的非政府組織。

他欣賞慈濟的主要原因就是慈濟精神中的「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是人,就幫忙」。這與猶太教的教義很像,因為猶太教義中寫著:「拯救一個人就如同拯救全世界。」而慈濟每天拯救的生命,卻是不計其數。


甘若飛說:「他們(慈濟)值得我們所有人支持」,希望大家不要喪失信心,繼續人與人之間的人道關懷。

2007/12/15

外來種對生態的衝擊-本土物種的悲歌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高雄市政府為了辦理2009世運賽,2007年12月在左營蓮池潭展開大規模的烤潭工程,但也發現蓮池潭內的魚類數量接近90%都是外來種,包括琵琶鼠、魔鬼魚、泰國鱧魚等,還有肉食性的魚虎。蓮池潭裡,能和外來種相抗衡的本土魚類,僅剩適應力強的鯽魚及鯉魚。

第一次拜訪左營蓮池潭,是在20年前,不是為了參觀著名的春秋閣,而是慕水雉鳥之名,聽說凌波仙子水雉鳥偶而現身在蓮池潭,讓我心生嚮往;當時潭裡長滿了蓮花及荷花,是名符其實的蓮池潭。但之後,由於放生的外來種巴西烏龜橫行,蓮池潭的蓮花及荷花被吃光了,成為現在的開闊水域。而外來種魚類,當然也不是自己游進蓮池潭,絕大多數都是被放生的。放生原本是宗教界珍惜生命的善意,沒想到放外來種的生,卻造成本土種的死,並改變蓮池潭的生態環境。

會造成危害的外來種生物通常具有擴散能力強、環境適應力佳及強韌的生命力的特性,在物種競爭上,常常贏過原生物種,取得生態的優勢地位。外來種入侵雖然不一定會造成生態問題,有時也因不適應而滅絕,但外來種一旦適應,在沒有天敵掠食的情況下,常會造成嚴重的生態衝擊,甚至造成經濟損失。因此,許多國家的動植物防疫單位,常對進出其國境的個人與物品進行查驗,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來種入侵,避免造成經濟與自然生態系的危機。2007年11月外電報導,一種2004年才從亞洲引進的外來種瓢蟲「小丑」讓英國傷透腦筋,牠們不僅吃掉原生種瓢蟲,破壞生態平衡,還大舉入侵住家,在窗簾和地毯上留下又黑又臭的分泌物,讓英國家庭主婦叫苦連天。因為小丑瓢蟲肆虐事件,英國政府開始也思考,是否要禁止販賣從外引進的野生動物,以免讓生態體系和人類生活環境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外來種是來自國外的物種,事實上,只要是將非本地的生物或本地原產但已滅絕的生物引入該地,而此物種在自然的情況下是無法跨越如海洋、河流、山脈等天然地理障礙,都是外來種。因此,從台灣東部溪流裡的溪哥魚是外來種,因為台灣東部原本沒有溪哥魚,是從西部引進。台灣北部被放生的諸羅樹蛙是外來種,因為諸羅樹蛙分布於雲嘉南一帶,台灣北部不應該有諸羅樹蛙。外來種的來源不管是來自國內或國外,從原產地被蓄意或非蓄意的引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歸化後,將可能進而擴散、入侵該地的自然生態體系。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任何地區的生態系、生物種類都是長期演化、適應的結果,並形成相互依存與牽制的複雜體系,一旦外來物種被引入時,勢必破壞原有的群聚結構,並可能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甚至改變整個生態體系,所造成的傷害將無法彌補。

最近幾年,國人對於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抬頭,但對於外來種的防治上,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尤其是宗教放生、寵物飼養、水產養殖等行為,都應該加以規範,以免造成外來種入侵問題。而外來種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都很高,甚至無法移除;因此,避免外來物種不當引入,是處理外來種問題最有效方式,也是保護本土物種的基本措施。

2007/12/13

轉型!繼續向前!

大漢技術學院 慈青社」網站自2003年12月30日成立以來,
最早從傳統的網頁模式、
到了去年底至今的Blog模式,
即將屆滿4週年紀念。


雖未獲得社團內部的愛用,
但已有部份慈濟與慈青的相關自行成立的網站加入本站連結,
小弟倍感窩心,也是我繼續護持本站的動力。


預計自2007年12月30日起
更名為「後山慈青部落」
英文名:Tzu Chi Youth Volunteers (Tzu Ching) at West Taiwan,R.O.C.


無論是東台灣的慈青(學長),
或是世界任何角落的慈青、慈濟人,
歡迎投稿分享您的志工筆記!


「後山慈青部落」繼續竭誠歡迎各位的蒞臨!


※本站保留文章審核與張貼的權利。

2007/12/12

[衲履足跡] 貪如水,欲如火
Corrupt like water, desire like fire.


中華民國96年07月27日
農曆:六月十四日

不陷欲望泥沼

「聞法解理,才能脫離癡迷障惑。若不知法、一切行為不循道理,執迷不悟,就如墮入泥沼中,不能自拔,別人也無法解救。」上人於晨語解釋《水懺》經文「毀犯五戒,破八齋業」,教眾聞法守戒,才能免於引誘使心起無明,被愛欲的繩索綑綁纏繞,永無出期。

在家居士為清淨自心守持之「八齋戒」,包括不殺生、不與而取、不非梵行、不虛誑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不眠嚴麗床座、不食非時食。前五項同佛教徒基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再加上後三項更嚴律自己淨心守意。

「不塗飾香鬘,舞歌觀聽」指不塗抹脂粉、不觀聽聲色歌舞;「不眠嚴麗床座」是不睡臥華麗舒適、又高又大的床座;「不食非時食」,指過午不食。受持八齋戒有殊勝功德,如果毀犯,罪過亦很大,名破八齋業。

上人以佛典故事中,末利夫人於佛齋日嚴守八齋戒,不以華服麗飾奉召上殿,反而因虔誠莊嚴顯其品德而得到國王欽服愛敬之例,示勉人人應端莊自重,無須刻意裝扮,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的美。

「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不能脫離規戒。請大家時時多用心,不陷泥沼、不累積無明,保持身心清淨!」

遏止心靈洪患

維持生命不能無水,天地間水大不調,會毀滅一切。早會時言及英國與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地的水患災情,上人再度強調人心影響天地,唯有持戒修心,遏止心靈的洪患與欲火蔓延,才能進一步調順天地。

英國七月初遭遇嚴重水患,由於泰晤士河決堤,惡水來勢洶洶,牛津地區許多具有高度歷史價值的建築都難逃水淹,災民被迫撤離家園,許多居民更面臨無水可用的無奈。

東南亞則水火天災不斷。如孟加拉豪雨成災,長年貧困的居民,簡陋破爛的住屋不堪風雨、大水侵襲……

「為何天地間有這麼多災難?實起於眾生的欲念。人間的水深火熱都是人心所造——人心的欲念星火,不只燒燬了心中倫理道德,也引發大乾坤的熱火,燃起大自然的溫室效應。人心的貪婪之水,如汪洋大海般無邊無際,使人浮沉於生死苦海。」

「貪如水,欲如火;人心不調,造成宇宙不調。唯有清流能撲滅欲火、阻絕貪濁惡水。期待人與人之間合心互助、調伏心靈,合力掘出清流湧泉,才能調和天地之氣!」上人語重心長呼籲。

2007/12/10

抗暖化 都市規劃要扮演更積極角色
The anti- Earth is warm, the metropolis plan must act a more positive role.


作者: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全球暖化議題迅速發燒,而此一問題的根源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對於全球暖化所起的關鍵性影響。國際能源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從1990 年到2005年之間,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大幅增加為11.25噸,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18。而Nature期刊11月15日的報導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高達4130萬噸,居全球第1,麥寮電廠(3240萬噸)則由第6名晉升為第5名,以國家總體而言,台灣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13名。

這些驚人數據說明我們目前的消費型態所造成的環境負荷,遠遠超出自然所能容受的範圍,而在物質文明氾濫的生活形態中,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是累積地球走向崩潰的總和。此一未來甚至已經到來的預期負荷提醒我們,必須試圖扭轉傳統發展的思維,避免不必要的硬開發,學習種種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方能共同維繫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做為地球公民的每一個成員,需要更多的友善創意與自決責任,發展各種因應暖化問題的提案,並且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下,全球各地的都市為避免被邊陲化,積極地從不同面向參與全球議題,也採取「開創地方差異」來獲取流動與著床的流動資本,因而產生了「全球都市化」(glurbanization)現象。因此,全球化下的地球公民自應在各都市重新檢視這個新圖像下應有的態度及作法。

都市是一個有機聚合與變化過程的總和體,某個時代的解方或許卻是另個時代亟需面對的困境,而此種種不同的發展烙印,也構成了都市不同層次的紋理。因此我們對於都市現在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她歷史脈絡的認識,而認知每個都市的獨特性,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之上,面對過去的歷史負債,並且對未來的預期負荷有所回應。

以台灣城鄉發展的歷程而言,都市更新、公寓大廈、及生活巷道三個空間場域是都市地區因應全球都市化現象應優先回應的重點地區。因此,應該透過對這三個空間議題的深入探討,並結合因應全球暖化的都市規劃提問,試圖從因應未來挑戰的角度,勾勒都市規劃在台灣的可能座標與實踐方向。

以都會地區為例,新舊交錯為都會空間的顯著現象,然而都市更新的議題除了從都市景觀與功能思考外,更與都市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公寓大廈則為台灣都市愈來愈主要的住居現象,而這也造成了都市空間人際互動與社區發展之特殊性;巷道雖為都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間,但卻是往往是充滿衝突與不適感的所在,因此如何使之成為塑造生活形態的生活巷道,亦是現階段重要的議題。

都市更新同時具有兩種意涵,一種是都市擴張的想像,另一種則是讓都市記憶具有再生的活力。以大都市的都市更新而言,在快速的都市化過程中,是比較傾向前者的,都市一方面迅速向外蔓延,一方面以拆除老屋蓋新屋為其主要方向,而忽略了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這使得台灣都市的現代化過程失去特色,並造成原有都市紋理的斷裂。

另一方面,台灣超過75%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而都市地區的建築也由早期的透天厝或連棟街屋轉變為公寓大廈。但公寓大廈的住戶除了原住民(原地主)外,還有新住戶及租屋族,這三個族群的人對住宅的需求及社區的想像並不一樣,因而對公寓大廈的認同較低,往往不容易形成共識。尤其是租房族的流動率高,更是對公寓大廈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低落,造成公寓大廈居民缺乏集體的共同記憶,形成「熟悉的陌生人」的群聚。

台灣居住型態稠密,窄小的巷道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空間,然而這個空間在各種需求的競爭下,例如車輛與行人的通行需求、停車需求以及衍生的安全、噪音、排廢污染等問題,往往成為最沒有生活品質的地方,形成擁擠與混亂的衝突之地。

未來的城鄉發展必須將全球暖化的議題納入思考當中,並且試圖從都市規劃的角度在這三個空間場域回應對此一議題的關注,因為我們期待都市規劃能夠對人與環境的匱乏關係有所提醒與修補,當許多人嘗試透過不同方式來因應全球暖化議題的同時,都市規劃也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換言之,對於不同都市歷經不同發展模式、不同歷史階段之環境與社會變遷的空間載體,必須藉由更細緻的理解,更寬闊的視野與縱深,方能建構都市活力之契機,以回應時代與環境變遷之挑戰。

2007/12/06

[上人開示] 幸福的哲學
Happy philosophy


證嚴上人開示
By Master Cheng-Yen

人人心中有愛,人人也都有無限潛能;愛的良能一旦發揮,就能產生無限力量,讓苦難的人們,一步步踏上幸福人生。

地球就像是個大家庭,天蓋地載如屋宅,萬物生活其中,正像父母、師長、兄弟、子女,應該彼此互愛;而地球資源有限,萬物應該共享,人類切莫耗竭、破壞,危害下一代。

幸福家庭的哲學,就是知福、惜福、再造福。天下苦難偏多,我們不能消極地徒嘆無奈,要積極發揮就拔苦難的力量;一善可破千災,多善則可造福人間。

一秒鐘有多長?很短暫。假如有六十個人,在同一秒鐘付出,就能累積一分鐘的成果。

一個人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微不足道。假如在不同地點,許多人同時行善,影響地範圍就能擴大。

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假如很多人同時拉拔一個人,就不會有困難。

珍惜時間、珍惜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會加深力量,擴大影響。

生命沒有貴賤;有毅力、勇氣,就能凝聚成一股股愛心接力,讓苦難的人們,一步步踏上幸福的人生。

四十多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提起菜籃出門前,在竹筒裡投下助人的五毛錢;這念善心銘刻在心,從分秒開始累積,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才能開啟慈濟「教富濟貧」之門。

慈濟「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在鄰里間帶動、啟發愛心與潛能,這分力量集合起來,即能照護芸芸眾生。

期待大家用愛護生、相互疼惜、時時感恩,讓光明照亮人心;照亮世間。人心有愛,天地就寬!

2007/12/02

氣候暖化影響民生甚鉅 人人都應關心
The climate warm influenc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s really great,everybody all should care about.


作者:陳曼麗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Writer:Chen,Man-Li

前陣子,時節已到11月底了,台灣民眾仍可聽到氣象局發佈颱風消息,請民眾做好防颱準備。像這樣的異常訊息,未來可能會更加頻傳。然而,氣溫變化影響的不只是颱風來襲的那幾天而已,對社會大眾的民生問題影響更大。在農業的收成上,由於蔬果遭受摧殘,產量下滑,供需失衡,量少價高,民眾荷包大失血,人人叫苦連天。這個瞬間變化,大家感受最深。

氣候變遷是長期經年逐步一點一滴的變化的,使人們身在其中,好像在被丟在溫火煮水中的青蛙,靈敏度不夠的人,常常失去警覺性。但物價波動的瞬間變化,大家是會明顯感受到的。由上段推論可知,物價的變化,是從植物的反應而來的。

氣候暖化,使得植物生長期錯亂,在不該開花的時候開花,在不適宜結果的季節結果,果子不健全,反而提早萎縮,以致收成欠佳。去年台灣芒果賣得很貴,就是一例。在世界各地其他地方,氣候變遷,尤其是乾旱,對農作物的收成影想更為劇烈,這一點,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注意到了。

農作物欠收,政府為照顧農民,給予部份補貼或補助,但花的是全民納稅錢,變成「全民買單」。政府增加支出,單親家庭、沒錢付營養午餐的學童,以及大眾運輸系統、衛生下水道系統等公共建設,經費就會受到排擠,減少編列。台灣受到氣候影響,導致財政支出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只是民眾不知道而已。

因此,全體人民都應該關心氣候暖化的問題,積極面對,找出方法來抑制暖化現象不斷擴大。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是造成暖化的因素之一。

一早起床,現代人就習慣打開音樂、看看電視新聞、上網收信,或煮上一杯咖啡,於是家中的音響、電視、電腦、咖啡機全開了。我們開始使用電力,電廠努力供電,在目前台灣以火力發電為主的情況下,大氣溫度就開始上升了。

出門要騎車、開車、搭公車,使用汽油,排放出廢氣,大氣溫度又要上升了。進辦公室或工廠工作,電器設備全開,大氣溫度更是直線上飆。

這是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我們用電、用汽油太多了。節省一點行不行?我相信,是可以的!只要我們多用一點心,盡量在生活中節制一點點,每個人都會成為「抗暖化小英雄」。

環保人士喜歡說「蝴蝶效應」,我們小小的一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個影響,回報到我們自己身上。當我們種善因,就會結善果;當我們種惡因,結出惡果,只好自己承受。人都喜歡往上走,在無知的時候做出無知的事可以原諒;但當我們知道了還故意犯規,就很難原諒了。

氣候暖化的訊號發出,就已經提醒我們要重視這個現象,在生活態度及行動上要採取一些措施,不能再「一成不變」、「依舊如故」,地球是人類及動植物生活的家園,有危機就是一個轉機。從自己做起,用力影響他人,使暖化不會持續惡化,我們的民生生活就可免受「報應」的威脅。